“当然,这个说法虽然比较主流,但是否成立还有一定争议的空间。因为当剂量很小时,评价结果的不确定度就会非常大,实验很难重复。”
我觉得这最后一句话,充满着矛盾。
【 在 sisime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反正做辐射效应研究的结论就是如此。用PET做肿瘤筛查,不是说正电子药物半衰期短,就存在一个安全阈值,不超标就没事。很多医学处置本身就是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医生让你签一堆字,提前告知各种风险,你可以选择不做。食物、环境中放射性很难避免,你要觉得不吃更安全,你可以试试。
: 摄入放射性物质后在体内产生的放射性事件是和放射性活度正相关的,但后果是随机的。大多数时候可能只是产生一堆自由基,很快被清除,或导致一个不重要蛋白的甲基化。如果你点背,一次事件就可能刚好导致细胞癌化。所以有了所谓的线性无阈值模型。
: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103号出版物中指出:在小剂量范围,特别是在个人量很低的时候,使用集体剂量进行详细的危险估计是不正当的做法。当然,这个说法虽然比较主流,但是否成立还有一定争议的空间。因为当剂量很小时,评价结果的不确定度就会非常大,实验很难重复。
: ...................
--
FROM 123.11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