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忒专业楼主没法发挥。。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个“已处理”待排放罐区很庞大,在给出的混匀操作指南里,只有串联循环混匀的原则流程图,没有画出细节的管路,比方常见的旁路,随处可能有的额外排放/注入口。混匀证明文件只是证明这个方案可以混匀(虽然要很长时间才能混匀,其实不合理),但没证明采样时他们已经把污水混匀了,也没有显示罐区全流程的详细管路状态。
: 按模型看,20个全混罐串联混合,在短时内总体上更近似于活塞流。如果你在其中某个罐里加入示踪物质,会看到示踪物浓度峰要较长时间才能变得足够平坦。如果在取样口前两个罐里装入合格的污水,甚至只在前边的采样总管线里注入一段合格的污水,都可以轻易地操纵采样的结果。何况有些罐可能还可以旁路掉。
: 评估检测的取样完全是日本人操作,IAEA去人观察,IAEA人员是非常有限度的见证,不存在主动的核查和挑剔性的考察,也没见提到相关的内容。
: ...................
--
FROM 124.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