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
甲醛(简称FA)的标准是0.1 mg/m3 (0.08 ppm),这一标准是参考了WHO的IAQG(indoor air quality guideline),
那么这一标准是如何制定的呢?高于这个标准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2017年发表于Archives of Toxicology的一篇文章(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204-016-1733-8),作者是丹麦国家职业环境研究中心的Gunnar D. Nielsen,该文中综述了三十多年来各国科学家和卫生组织(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对甲醛危害性进行的遗传学、分子动力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研究,并基于此对WHO的这一IAQG标准进行再次评估。大概结论我总结如下:
1、外源FA几乎无法进入血液和内部器官。 (1)FA极易溶于水,机械学模型分析表明,人类在1 mg/m3(国标的10倍)的FA环境中,~97%的FA被气管的粘膜吸附,几乎无法穿过前八级支气管(人类大约有24级支气管),更不用说到肺泡。
(2)FA被吸附到水相后,99.9%与水分子发生水合,产生低毒性的乙二醇,只有不到0.1%的FA处于自由状态;
(3)FA本身也是人体一种内源性的天然代谢物,血液中浓度为2-3 mg/L,会被代谢成甲酸盐,进一步分泌到尿液或氧化成CO2;人类呼出的气体中含有1.7 ppb的FA(国标的1/47)。
(4)在低于0.1 ppm(国标的1.25倍)时,FA被鼻腔吸入的效率是非线性的,即在这个低浓度区间内,不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内源性FA的存在还可减少外源FA的吸入。
(5)将大鼠暴露在1~2 ppm(国标的12.5-25倍)的FA环境中6小时/天,连续13周,不会影响其FA的体内平衡;同位素示踪技术也表明,暴露在10 ppm(国标的125倍)FA中(6小时/天*5天)的小鼠,其肝脏、肺、胸腺、骨髓、脾脏和淋巴中均检测不到外源标记的FA(实际上检测的是其加合物FA-dG),甚至在暴露6小时后立即检测,也未在血液中检测到外源FA,说明上呼吸道表皮细胞对即使很高浓度(10 ppm,国标125倍)的FA也是一道有效的屏障,可有效防止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6)同样在6 ppm(国标的75倍)暴露6小时/天*2天,猴子和大鼠都只在其鼻腔组织中可检测到外源FA,但在猴子鼻腔组织中FA水平更低,说明外源FA对灵长类毒性比啮齿类更低。
2、FA的基因毒性 (1)FA可与DNA形成共价结合,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比如,当小鼠的FA代谢相关基因ADH5和FANCD2同时敲除时,其内源性FA可大量积累,诱发血细胞和骨髓细胞降低,大大降低其存活率。因此
体内FA是内源性DNA损伤的重要来源;但是,外源FA要想发挥类似毒性需要到达血液和内部器官,如上所述,这个过程几乎不会发生。 (2)职业性FA暴露大于1 ppm(国标的12.5倍)可在口腔和鼻腔的上皮细胞中观察到单链DNA断裂、染色体异常、微核形成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等。这暗示IAQG(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需要低于1 ppm(1.23 mg/m3,国标的12.5倍)。
(3)人群的基因多态性暗示可能有些个体会对FA浓度更加敏感。但实验表明,FA代谢相关的ADH5基因和BER修复途径的关键基因的多态性与FA的基因毒性不存在相关,说明对FA基因毒性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必要考虑基因多态性问题。
3、1 ppm(国标的12.5倍)以下FA与各种癌症无相关性证据 (1)用小鼠和大鼠进行的长期FA吸入实验表明,只有在2 ppm (国标的25倍)以上可观察到鼻腔鳞状细胞癌(SCC),其他癌症均未观察到;
(2)25个病例对照分析和46个群体对照研究均未发现FA与淋巴造血细胞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的相关性;
(3)芬兰对120万长期(大于20年)暴露于FA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一项群体研究,在呼吸道相关的癌症中,鼻癌、鼻腔鳞状细胞癌、鼻咽癌的发病率并未增加,肺癌发病率有少量提高,但与吸烟、石棉、矽尘的暴露具有更显著相关性。
(4)其他癌症中,低于1 ppm(国标的12.5倍)的FA浓度不会增加骨髓性白血病的风险;而0.5 ppm(国标的6.25倍)以上的FA浓度可增加Hodgkin淋巴瘤的风险。
4、另有研究表明,小于0.5 ppm(国标的6.25倍)不会造成眼部和上呼吸道的刺激。 因此,IAQG将FA的安全标准定为0.08 ppm是非常保守,或者用叫做precautionary(预设警)的。 最近看了一个朋友圈,
央视曝光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在半年内做过装修,非常耸人听闻的。但我对这个数据表示谨慎怀疑,因为我看不到任何相关调查研究的信息,比如
这是哪个组织哪个团队进行的多大样本量的研究,针对的是多大年龄段的儿童,所以真实性有待考证,如果是真的数据,倒是可以提供给WHO或国内有关组织参考。另外,
这个数据非常致命的是,没有对照数据,比如未患病的儿童家中半年内做过装修的比例是多少?或者说对应特定年龄段的儿童家中半年内做过装修的比例是多少?毕竟大家往往结婚、买房、装修、生娃本来就是每个人最集中做的几件事,这个背景需要考虑。所以即使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其参考意义仍有待商榷。相反,
我在这个报道中看到的只是一些病例描述和所谓优良商家的产品介绍,所以,这个报道的目的似乎有点营销的意味。--
FROM 124.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