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个人关于砍价的一些经验教训,供大家参考。
1、脸皮要厚。别不好意思,在商言商,何况坐在谈判桌另一端的大部分都是JS。商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老板,我都亏本卖了,现在生意难做,真的没钱挣”,千万别听他的,从来都是“只有错买,没有错卖”,哪来那么多亏本甩卖?举个例子,我在家具城买的一套欧式家具,在一年一次的家装特惠日的折扣是四八折,号称是全年最低价,承诺买贵了补差价,但我去店里愣是砍到了三折。你以为折扣已经很低了,可实际上还远没到底。所以啊,讨价还价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不要以为咱是读书人,一还价就脸红,犯不着,钱揣着自己兜里,有什么不好意思开口的。
2、做足功课。商家也是看单下菜,对家装越是不懂的,被宰的机率越高。因此,买建材、家具,必须提前做好功课。装修术语要尽可能熟悉,你一开口得让对方觉得你至少不是小白,不那么好忽悠。如果百度和论坛学不到内行的东西,也可以多看几个商家,找靠谱的店主探听,有些热心肠的会告诉你行业标准和规则,这就是偷师学艺的好时机了,学会了再去别的商家砍价,心里就有底了。另外,逛建材市场的时候,多去市口偏一点的商家看看,那里房租相对较低,人流量较小,所以议价空间也大一点。
3、网络比价。可以跟淘宝、京东、国美、苏宁比价,但个人不赞成大件商品在淘宝购买,只是价格可以参考,同一品牌和型号的,按价格从高至低排序,价格高的多半是正品,以这个价格为参照物去讨价还价,上下浮动10%-15%(运费、人工、店租等)就差不多了,至少不会被宰得很离谱。从来都是“一分钱一分货”,我欣赏会薅羊毛的网友,但薅下来的羊毛,即使跟实体店一模一样,也有售后、安装、运输过程中的碰损等问题。事实上,线上和线下卖的大部分都不是一回事,我家唯一网购的就是天猫旗舰店的罗格朗开关插座,价格比实体店便宜了近40%,但安装时才发现,所有的面板上侧都有一道凹痕,导致面板与墙壁贴合不紧,这应该是模具开模不规整的结果,严格说起来是过不了质检关的瑕疵品,因为不影响使用就不退货了,给大家做个参考。
4、声东击西。这招在我买家具时起了大作用了,欧式家具标价很高,为了探得底价,我选择去同城一个较为偏僻和冷清的家具市场,里面有个卖高端欧式家具的老板,由于生意太惨淡,想清仓改行,所以他很直爽的告诉我某一地区的欧式家具出厂价也就二五折(猜测有所保留),这个底价对我后面的谈判至关重要。由于样式问题,我没选择在他家订购家具,转向另一个高端家具市场,又看了2家,样式、材质、质量都属于同一档次,都是我喜欢的,但折扣咬的很死,不低于五折。这时我抛出出厂底价,对方的口气明显有了松动,接下来我再跟A商家说B商家会给我二八折的优惠,跟B商家说A商家会给我二六折的优惠,用两家都想促成交易的心理,最终谈到了我的心理价位三折(考虑到市场租金、品牌溢价和款式新颖度等因素),签合同的当天,我无意看到了他们本月的订单本,最低一户价格也超过了五折。声东击西的前提是能探得底价,还要能选出至少2家你都喜欢的产品,然后利用商家的竞争心理去获得谈判主动权。
5、拥有主见。我去买建材家具的时候,经常碰到工长、设计师陪同业主去挑选商品,这一行的潜规则是工长和设计师会从货款中提成,据说最低5%,最高嘛看你被宰得狠不狠了。前几天我去建材市场买小五金,旁边一个业主在工长陪同下,买了2000多的东西,其中一个保险箱就花了1400,巧的是我刚刚也买了同款保险箱,只花了850。五金店里卖的保险箱都是代销,宰一个算一个,利润高的吓人,我是去当地的保险箱市场(厂家直销点)买的,跟五金店的价格是天壤之别。所以,可以让工长和设计师给参考意见,但买东西一定要自己拿主意,要独自去还价,免得当了冤大头还要对别人说谢谢。
6、留有余地。讨价还价不是漫天还价,如果还到对方底线之下,就只能自讨没趣了。所以,给对方留出10%-15%的利润空间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生意的确不好做,很多商家也是很用心的在做,所以,只有双方共赢才会买到心仪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
结语:买不尽的巧(便宜),上不尽的当。在装修过程中,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例如,我们买集成吊顶时,被商家忽悠成豪华套餐,比单买还贵。这时只能放宽心,装房子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能快乐的享受生活,可不能为了装修这点事破坏了心情。您说是吧
--
FROM 123.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