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强制让你在这里住啊,是你赖着不走。你不喜欢你可以走啊,去外地住你的大别墅啊。喷半天最后又赖在这里,用脚投票
【 在 converse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的房子值那个价吗?答案写在每一扇打不开的窗户里,刻在每一寸局促的层高上,弥漫在每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卫生间中。当全国都在讨论“好房子”的标准时,北京城区那些动辄千万的“豪宅”们,只能集体沉默,或者尴尬地背过身去——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根本连及格线都摸不着。这不是挑剔,是赤裸裸的现实碾压。
: 北京居民的整体居住品质,堪称一线城市之耻,更是被被诸多四线城市碾压。这耻辱的根源,深埋在城市肌理之中:过早、过密、过低质的开发。城区黄金地段,盘踞着大量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老破小”和“老破大”。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解决“有无”问题的石器时代。“南北通透”?那是传说中的奢侈品。超过95%的城区住户,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机会在自己家里体验什么叫真正的穿堂风。取而代之的是奇葩的“手枪型”、“刀把型”、“锯齿型”户型,客厅是暗的,厨房对着天井,卫生间常年需要开排气扇通风除湿。花1500万买个三居室?恭喜你,很可能收获一个甚至两个没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黑洞”卫生间,或者一个正对墙壁的“假窗户”,以及永远需要人工照明的厨房。这种在现代住宅设计中早该被淘汰的缺陷,在北京核心区却是常态,是“地段价值”必须付出的代价。荒谬吗?这就是现实。
: 层高,是北京住宅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生理性压抑源。普遍 2.6米甚至更低的净高,配上北方人普遍更高大的身材,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站直了伸手几乎能摸到顶,稍微复杂点的吊顶或灯具都不敢装,装了就是碰头的风险。抬头望去,天花板仿佛时刻在向下挤压。华北和中部新房已经普及的地暖,在北京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这种生理上的憋屈感,在南方城市普遍2.8米甚至3米层高的对比下,显得格外刺眼。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却是物理空间的“矮化”,连呼吸都觉得不够畅快。这哪是家?简直是精心设计的混凝土鸽子笼。
: ...................
--
FROM 124.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