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建筑,没有因它曾贵为王府和总统府而保留,却是因为令人发指的惨案。
1926年,日本对我国的侵犯愈演愈烈。3月18日,北京的群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希望政府可以有所作为。当时卫队乱作一团,开枪射击,造成47名无辜的北京市民永远的失去了生命。倒在血泊中的,还有一名花季少女。国家沦丧之痛让她放弃了本应属于这个年纪的如歌岁月。鲁迅先生愤而为其著文 ,使她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她的名字是刘和珍。
建筑的历史大家从网上总能查得到,于是不说也罢。
于是路上聊起了些历史逸事。
穷困潦倒的安徽才子;
满腔热忱胸怀报国之志的青年军官;
李鸿章慧眼识得,远赴德意志苦学西技的留学生;
伐逆反袁,三造共和的一代枭雄;
总统月月换,政局纷乱之中,泰山稳坐的国务总理;
失势而避祸天津,一生朴素得苛刻的长衫老者;
终不受日惑,愤走上海而绝不出任伪职,为蒋公所重。
这些,我们都已不太记得。而他留下的,只有那次惨案。从二楼的窗中,看到的是街上市民的群情激昂,门口卫队的不知所措,下属们的如坐针毡……他命令开枪了,不,他没有命令……这都不重要了,无论如何,他都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惨案过后,他独自跪着在门前哭泣了很久,他又在想什么……
和chmilyJJ又聊起了春秋战国,觉得民国的纷乱和春秋战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得有句谚语,好像是说,路在嘴中可以变短。很快,我们就到门口了……
写到最后,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了李斯。秦二世二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临刑前,李斯凄楚地对他的二儿子说:"我们再也不能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外去追逐狡兔了……"
--
修改:MacArthur FROM 221.222.74.*
FROM 221.2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