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社扫地发现的一张小字报
引用地址:
http://www.xici.net/b6775/d34360295.htm [复制] [超文本复制] 返回《记者的家》 关闭窗口
ID: 09850666 [十一月的萧邦] 编辑于:2006-2-2 12:27:31
第2版,作者编辑于:06-02-02 12:27第1版,作者编辑于:06-02-01 19:58 最新 原版
声明:我是某报一扫地的,从字纸篓里找出这张纸贴出来,文责骂责捧责我都不负J
正版《高原上的探戈》 两次遭遇盗版
《廊桥遗梦》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一夜间成了香饽饽。
猖狂睁眼说瞎话:出版界怎么了?连出版日都需要打假?
先是京华出版社抢在2005年末出版一本《曼舞雪松湾》,先声夺人,据称是“《廊桥遗梦》作者最新力作”。紧承其后,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高原上的探戈》,号称“沃勒最新巨作”。按常理,一个作者不大可能双手抛出两部“最新”作品吧?当然不排除这两部作品并非同时创作但同时出版。真相如何?翻开两书版权页,原书出版日期:《曼舞雪松湾》,1993年。《高原上的探戈》,2005年。经过比对,两个日期都属实:前者于1993年11月出版,后者于2005年6月出版。真相昭然:《曼舞雪松湾》是旧作,《高原上的探戈》是新书。铁板钉钉的事实,为什么睁眼说瞎话?明明是旧书,为什么要说成新作?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辗转采访到《曼舞雪松湾》的娘家,该书幕后策划方北京天略图书有限公司,一位王姓负责人一脸苦笑:“不这样做还能怎么办呢?”这家公司本来意在抢夺《高原上的探戈》版权,孰料此时该书早落入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怀抱,扼腕痛惜之余,抢来沃勒旧作。这样做,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读者,反过来,出版方的商誉因此变得可疑。即使出版方可以掩耳盗铃,不管不问读者的怨声,作者的尊严置于何地?
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曼舞雪松湾》造假成瘾,注明来自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的一则“新闻”称“《曼舞雪松湾》、《高原上的探戈》……和《廊桥遗梦》一起,被称作‘廊桥遗梦三部曲’”。难道真应了那句管她是娘不是娘能让咱吃上奶便是娘?瞎话说翻天了吧?真正的“廊桥”第二曲——沃勒写成于2001年,译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梦系廊桥》——就这样被移花接木。是做人不到位还是做书不到位?答案也许不言自明。
明盗依然猖獗:盗版在行动
记者从上海获悉,《高原上的探戈》盗版现身高校。19日,记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正门偶遇一辆三轮售假车,摊主面有喜色,定价25元的书,盗版只卖6元钱,每天可以卖出二十多本。据北京、武汉等地发回的消息,各地盗版商也将枪口瞄准了高校。这些贩假黄牛从哪个制假渠道进货的呢?记者没能问出究竟。各地盗版来自同一制假窝点还是各地都有制假生力军?同样不得而知。记者发稿之时得知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已会同辽宁教育出版社接洽各地出版主管部门,合力打假。该书策划人表示,这么重要的作家作品,不该受到这番侮辱。何况沃勒正经受动脉管手术和丧母两重重创,一定要为他讨回公道,维护读者的权益,维护作者和出版行业的尊严。
只是,后一盗版好打,前一种盗版怎么打?标明是《廊桥遗梦》作者作品已经足矣,出版商嫌这料不够猛,欺负普通读者容易糊弄,在出版日上睁眼说瞎话,又硬生生自戴高帽,殊不知,最后戴上的,是绿帽。出版界无德至此,记者不禁为之心寒。作者尊严何在?明抢暗盗们难道拿读者当猴耍?如果问责,该问书商的责还是出版社的责?
--
FROM 218.2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