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录 第一部 魏斯一家 1-6
鲁迪•魏斯自述
现在全世界都把那个晚上叫做“水晶之夜”——实际上是砸碎玻璃之夜【1】。那是我们民族灾难的真正开始。我亲眼目睹这一暴行。我正在风暴的中心。如果说过去我对纳粹的目的和理论理解得还不够深刻,现在我有了充足的证据去判断。
那帮卑鄙的杂种顺着外祖父开书店的那条街过来了。砸窗户,烧货物。抓到一个犹太人他们就往死里打。两个敢于反抗的——皮货商周亨先生和卖呢绒绸缎的西里格曼先生——被当场打死。
他们砸碎了烫着金字“H•帕利兹书店”的窗户。外祖父是个倔强的老头儿,像母亲一样,他相信——甚至大祸临头的时候依旧相信——他比那些流氓更称得上优秀的德国人,他的铁十字勋章能够保护他,上天会降下奇迹驱散歹徒。
所以第一块砖头砸碎玻璃的时候,他就挥舞着手杖冲出了书店,大声喊着让他们滚开。暴徒们的回答是把他的书——珍本,古地图,所有的东西——扔到大街上,放火烧毁。他们骂他“老不死的犹太佬”,把他打倒在地,用手杖打他的背。
他不停的抗议说他是海因里希•帕利兹,原来是柏林第二机枪团的上尉。这使他们怒气更盛。外祖母从窗户那里眼睁睁看着,大声喊着要警察过来。三个柏林警察站在远处的街角,看着七八个歹徒一次次地把外祖父打倒,剥下了他的夹克,把他的头部打的血肉模糊。
其中一个人又强迫他四肢着地趴在地上,把他当马骑。
这时候他看到了黑尔默斯家的朋友海因•穆勒。他是工人,过去是工会成员,现在是纳粹党在当地的一个小官儿。他身着便装,带领着一群人纵声高唱。和往常一样,他唱的是“霍尔斯特•威赛尔之歌”。他们要的是犹太人的血。
他们把外祖父拽起来——警察们仍然观赏着,脸上挂着冷漠的微笑——穆勒递给外祖父一个玩具小鼓。
“帕利兹!你个狗日的战争英雄,”穆勒说,“领着队伍,把鼓敲起来。老不死的犹太谎言家!”
外祖父身后有六个犹太店主。他们的店铺被砸抢一空,放火烧毁。整个街道火光冲天。
穆勒那个狗娘养的!外祖父开始敲着小鼓,领着犹太商人们游街示众,他们脖子上挂着写有“犹大”二字【2】的牌子。外祖母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流着眼泪,惊恐不已。
没有人出来制止。
外祖母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们发生什么了。我们已经知道了,整个街区都是玻璃碎裂的声音。
父母在起居室里呆呆的站着。
“我去叫警察”,父亲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不错,法律是对我们不利,但是这种罪行……”
父亲依旧相信德国正义尚存,这种可怜巴巴的信念几乎气得我大喊起来。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他不会有其他的念头。
“我们只能等……一边等,一边祈祷老天保佑。”母亲说,“这种事情不会持久。这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好处?”
“你可以等”,我说,“我可得去救姥爷!”
母亲抓住我的袖子要把我拉回来。她习惯了发号施令,让儿女们屈从于她的意志。
“鲁迪,我不准你去!你打不过那么多人!”
“对啊”,父亲说,“他们正找借口杀了我们!我们可不能反抗!”
“他们早就找到了足够的借口!”
我推开母亲跑下了楼。穿运动衫的时候安娜跑着跟过来了。
街道已经面目全非。所有的商店都被砸的七零八落,大部分被纵火破坏。珠宝商古德布曼正拿着水管向自己的商店残骸喷水。他的全部家当都被抢走了。那些爱国的德国人,那些被激怒的老百姓,都狂热地要为冯•拉特的死复仇,这使他们变得和歹徒、杀人狂没什么两样。
一辆卡车轰鸣着驶了过来。我拉住安娜,我俩躲进了胡同。那是辆敞篷车。一些人搬着希特勒的画像和印着纳粹标志的横幅。一帮人正在举着辱骂犹太人的牌子游行。西里格曼先生——妈妈常常到他那里买布料和床单——面朝下躺在血泊和碎玻璃碴里。
卡车停下了,恶棍们跳了下来。
“看,谁在跟他们一块儿”,我对安娜说,“汉斯那个死耗子。”
“死猪,我早就讨厌他。”
“对,我有时候就奇怪她怎么有这么个弟弟。小样儿,我要是和他单挑,五分钟就解决了他。”
正在这时候我们看到了游街队伍。姥爷头破血流,闭着一只眼,被迫领着这队犹太人,边走边敲着那只玩具小鼓。每走几步,他和其他的犹太店主就会被大棒和铁链毒打一次。汉斯•黑尔默斯正在和穆勒说话。汉斯是个不可靠的家伙,可耻的胆小鬼。他又蠢又懒,一个穆勒就能牵着他的鼻子走。
我从胡同里走出来。街道上火光冲天,把夜空映成橙黄色。我听见女人们在嚎啕大哭。又有玻璃砸碎的声音,似乎他们要捣毁柏林所有犹太人的窗户。
暴徒们似乎对这套把戏感到乏味了。穆勒领的那帮人开始散伙了。外祖父依旧笔直的站着,不哭泣,不讨饶,也不认罪。
我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姥爷,是我,鲁迪。”
安娜跑了出来,扶住他的胳膊。
在犹太人队列的后面,一个喝醉了的小伙子正在搜刮口袋——抢走钱包、钢笔和手表。穆勒对他大喊:“嘿,党可没说可以这样。这是爱国的示威,不是他妈的抢劫。”
“也就你有这么高的觉悟吧,穆勒。”
“服从命令”,穆勒大喊。这时候他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到了我,走了过来。我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了一瞬间的认可,几乎是同情。时至今日我依然不明白,在这个人的身上,是否还有一点被碾成碎片的正义感?毕竟,他不像某些党卫军成员一样,是歹徒、二流子或者无家无业的流氓。他有份工作,也认识一些体面人。是什么把他变成了衣冠禽兽?我不敢肯定我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不过我觉得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一个正派人走上邪路却自以为在伸张正义的时候,他可能比平常的窃贼和杀人犯更可恨。
塔拉嘲笑我这套哲学。“他们为了屠杀犹太人已经做了两千年的准备”,她说,“就算不是所有人,至少也是绝大部分——手上都沾了血。掌管着毒气室和焚尸炉的人也做礼拜,疼爱孩子,善待动物。”
穆勒问姥爷他是否认识我,他回答说那是他外孙,鲁迪•魏斯。穆勒扇了他一个耳光,骂道:“闭嘴,你个老不死的犹太狗!”
“他是个老人”,我说,“穆勒,你要想打人就朝我身上来,不要群殴,就你我两人。”
他们中间五六个人围住了我们。安娜抱住姥爷。汉斯•黑尔默斯也和那帮人在一起。他看到了我。当然那时候我和他已经很熟了。我看到他对穆勒耳语道:“魏斯……英加丈夫那边的亲戚……”
穆勒摩挲着下巴,透过烟雾打量着我。人们咳嗽得弯了腰。
“好吧,魏斯,滚吧,把这坨老狗屎带走,从街上滚开!”
我想我应该感谢他和汉斯。但是一种渴望在我心里面积聚,我知道那是什么——复仇。将来我要打破他们的脑袋,羞辱他们,让他们明白他们不可以这么虐待我们。
我们扶着姥爷走到他的房子。他和姥姥的房间在书店的楼上。他停步捡起一部烧毁了的约翰逊辞典【3】的初版,然后又拾起一部《浮士德》【4】的早期版本。他心痛的翻着那些烧焦的书页。
“海因里希,海因里希”,外祖母抽泣着说,“他们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老人?”
他擦干额头上的血,挺直了胸说:“我能挺过去”,他又看了看那些烧毁了的书,“但是书……”
“我和安娜会把一切清理好”,我说。但我知道那无济于事。他再也不可能卖出一本书,一份杂志,一张地图。
注释:
【1】水晶之夜:水晶之夜(德语:Reichskristallnacht)或翻译成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纳粹党员与党卫队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的事件。这被认为是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冯•拉特死亡(见浩劫录 第一部 魏斯一家 1-4 注释3)的当天晚上,许多犹太商店的窗户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的发光,这就是该事件名称的由来。这次攻击看起来像是民间自发的,不过事实上却是由德国政府策划。在这场事件中,有约1574间犹太教堂(Synagogue)(大约是全德国所有的犹太教堂)、超过7000间犹太商店、29间百货公司等遭到纵火或损毁。在奥地利也有类似的事件,94间位于维也纳的犹太教堂遭到破坏。超过3万名犹太男性遭到逮捕并被关入集中营,主要是在达豪 、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里的囚犯得不到人道的对待,然而,多数人在三个月内就获释放,但他们必须离开德国;而一些则被殴打致死。另外,有几个非犹太的德国人被弄错为犹太人而被杀害。在这次事件以后,大约有10,000 个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和家庭,多数去了英国;后来只有1000人能再与父母重聚。这次事件很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这次事件,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偏纳粹团体的名声遭到败坏。美国召回了大使(不过并没有断交),不过许多其他国家的政府选择与德国断交以示抗议。这次事件并没有停止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这个事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反犹太主义”。虽然在当时只有很少人知道,不过水晶之夜是后来对全欧洲犹太人有组织迫害和集体屠杀的第一步。——引用自维基百科。
【2】犹大: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又译犹达斯。他本来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但由于耶稣的言论开罪了耶路撒冷的祭师和祭师长,他们收买了犹大,并以三十个银币的价钱要求犹大讲出耶稣的所在地。当耶稣被定罪了以后,他后悔了,于是找祭师长,要求他们收回银币并放过耶稣,但不获接纳。结果他自杀而死。犹大起初也是被耶稣拣选的十二使徒之一,但他最后出卖了耶稣。文章里的犹大有两个含义:1 它是叛徒的代名词,指犹太人背叛德国;2 纳粹认为犹大是犹太人,他杀死了耶稣基督,这是整个犹太民族的罪恶之一。——参考了维基百科。
【3】约翰逊辞典: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7日(格里历9月18日)-1784年12月3日),常称为约翰逊博士(Dr. Johnson),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前半生名不经传,但他花了九年时间独力编出的《英语词典》,是第一部对英语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为他赢得了文名及“博士”的头衔,博斯韦尔(James Boswell)后来为他写的传记记录了他后半生的言行,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约翰逊辞典指他编写的《英语词典》,由于当时书籍发行量小,这本书的初版极其珍贵。——参考了维基百科。
【4】《浮士德》:《浮士德》(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808年发表的一部悲剧。传统上,《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该剧主人公浮士德博士也曾出现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给他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引用自维基百科。
--
FROM 58.20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