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广为所知的包括南京幸存者、二战欧洲集中营幸存者、卢旺达幸存者等
还包括造成影响较小、数量较少原因的幸存者,不论怎样,为避开悲剧再次发生,减少民族创伤,国家社会要对幸存者进行养护,是义务也是美德
1938年3月,汉口的美国刊物提到:“到目前为止,南京的日军至少了8万中国人。” [23] 1938年4月魏特琳的记录为:南京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从1月中旬到4月14日,在城区1793,其中80%是平民;在城外,39589,约2.5%是平民。“ [24]日本外相广田弘毅1938年1月17日在向日本驻美使馆发出训令时,转引英国记者田伯烈的电讯稿 [25] 。“30万”首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24]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认定:“被占领后的第一个月中,南京城里发生了将近 2万起案。”“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被的平民和俘虏的总数超过20万人以上。” [26]南京国防部军事法庭认定:在南京大中,被害总数共30余万人。 [27]1946年2月15日成立的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认定:日军在南京集体有28案,人数为19万余人;零散有858案,经慈善机构有15万余。根据该判决,侵华日军南京大的人数不低于34万。1946年2月17日,上海《大公报》第二版,标题是《南京大案首期调查工作结束同胞约三十万》,调查委员会并分函各社团扩大宣传,再鼓励人民赶快举发。 [28-29]据统计,国际红十字会在南京城内外总计43121,南京红十字会22371,慈善机构崇善堂112267,慈善机构同善堂7000余,鸡鹅巷清真寺王寿仁以回族400。仅此5个慈善就达18.5万余 [30] 。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战犯谷寿夫判决书》,谷寿夫案共记录集体28案,零散858案,无辜军民被日军有案可查者达886起。其中,仅发生在中华门区域的就有378案,占零散案的43%。向井敏明、野田毅一案的判决书也提及者有30余万人:被俘军民遭集体者达19万人以上,被零星者达15万人以上百岁健在,幸存,养老
南京幸存者健在资料
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百岁健在,幸存,养老
二战欧洲犹太幸存者
最开始的时候,秘密警察使用汽车的废气来犹太人。但是从1942年起,党卫军采用了氢氰酸,以及它的盐类等更有效途径来犹太人。
在这一系列的中,总共有600万犹太人被。“Holocaust”是犹太人大在英语和德语中的叫法,此字是来自希腊语,意思是用火。犹太人则称其为“Shoah”,来自希伯来语,带有“浩劫”的意思。
自1933年起,德国党开始独裁执政,随后,一个大规模的反犹行动逐渐发展起来。在同一年,德国政府褫夺了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务,并从军队、警察和司法机关中剔除那些被认为是劣等人的犹太成员。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作出了定义——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这项法案还剥夺了犹太人作为德国国民的基本权利。 紧接着,其他法案相继出台,比如“一个犹太人与一个非犹太人发生性关系被视作是犯罪”等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律条款层出不穷。到了1938年,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从事绝大多数的职业。1938年11月9日,由党策划的一个反犹事件(称为“水晶之夜”)爆发了,大量犹太人的商店和会堂被破坏,许多犹太人被殴打,犹太人的社会地位更加低落。
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并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党的反犹太政策更加极端化,并随着德军的占领,逐步蔓延到欧洲的其它地区
战前欧洲犹dao太人总数600万,其中在苏du联有200多万。战后zhi据世界犹太人大dao会统计专,整个欧洲包括集中营幸存者和属在苏联的还剩下190多万。
也就是了当时欧洲犹太人的68%。
当时在美国还有犹太人200多万。
这是我在以色列大纪念馆看到的数字。不过我在德国看到的数字式战后欧洲还剩200万
卢旺达幸存者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RPF)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在周边国家的调停和压力下,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及爱国阵线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和平协定。即将到来的和平令卢旺达政府高层中的极端势力感到恐惧,他们逐渐对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感到不满,认为他在与爱国阵线的谈判中让步太多。
1994年4月6日,载着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该事件立即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
在当地媒体和电台的煽动下,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在胡图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枪支、弯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另外还有25万至50万卢旺达妇女和女孩遭到。
同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族政府。200万胡图族人,其中一些参与者,由于害怕遭到图西族报复,逃到邻国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数千人由于霍乱和痢疾于难民营。 [2-3]
2015年12月7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军方发言人卡松加将军(Leon-Richard Kasonga)宣布,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TPIR)所通缉且一直在逃的9名卢旺达大元凶之一拉迪斯拉斯·恩塔甘兹瓦(Ladislas Ntaganzwa)当天在北基伍省鲁丘鲁地区(Rutshuru)的基耶耶(Kiyeye)村被抓获,联合国驻刚果(金)人权联合办事处随即证实这一消息,并要求将恩塔甘兹瓦引渡给TPIR。 [4]
2019年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卢旺达大纪念日正式名称改为“反思1994年针对图西族的卢旺达大国际日”。据法新社刚刚报道,卢旺达大逃犯卡布贾(Kabuga)在法国被捕
在他们的身旁,就是梅花惨案的几处遗址。如今,这些曾经见证日军侵华罪行的遗址,已与村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如果没有人问起,我们不会刻意提起。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梅花惨案幸存者樊月香说。
梅花镇位于河北石家庄藁城区南部,是个经济富饶的商业古镇。梅花惨案发生前,这里有从山东、河南、山西等9省24县的人迁来落户。1937年10月12至15日,惨败于国民革命军吕正操部队的日本侵略军,迁怒梅花镇无辜村民,在梅花镇的梅花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九(农历九月初九)梅花惨案”。村民1547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60%。
85岁的樊月香如今是村里最后一位梅花惨案幸存者。7岁时经历的那场惨案给她带来了大半生的恐惧。惨案发生时,她和母亲一直躲在村里一个酒窖里才幸免于难。待走出酒窖后,村里的大街上、粪坑里、水井边都是,树上还挂着,原来的经济重镇变成了人间地狱
2016年7月17日,中国侨联林军主席为罗开瑚先生百岁寿辰题词
家境贫困 16岁到南洋谋生
1918年6月,罗开瑚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一个叫鲤鱼塘的偏僻小村庄。他自幼家境贫寒,家中只有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活。他的父亲和叔叔去了南洋打工,用血汗钱支撑着一家六口人勉强度日。当罗开瑚16岁时,为家庭忙碌的父亲积劳成疾,他的母亲把家中几亩水田典当给了别人
△2015年7月罗开瑚在家中
为了照顾家庭,罗开瑚便前往马来西亚,到堂叔的小店里当起了学工,每天为客人端咖啡、送面包、收拾桌子、洗碟盘、装卸货、打扫卫生等,从此踏上了南洋谋生的旅途。依靠学工收入,两年后他帮母亲还了债,赎回了水田,缓解了家中困难。
△2012年1月10日,中国侨联副主席董中原看望慰问罗开瑚
平静的生活在1937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迅速占领了京津地区、汉口、上海、南京、广东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在南洋的华侨都很关心战事的进展,成立了类似筹赈会的组织,每天都有人在街上募捐。罗开瑚每次出门身上都要多带些钱去捐款。后来,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国内所有的国际通道几乎全部被日军封锁,只剩下一条新开辟的滇缅公路,负责抢运国际援华物资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品,但是滇缅公路急需大量的汽车司机和修理工。
△罗开瑚(右三)参加纪念陈嘉庚博物院成立45周年活动
此时,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名义发表《征募汽车修机驶机工人员回国服务》通告,号召华侨机工共赴国难。各地华侨一呼百应,6个月就报名了5000多人。经遴选,合格者3200多人。满腔热血的罗开瑚也想回国参加抗日,但回国的人都要有技术。为了能早些回去,他就自费学开车。一年多后,他能熟练驾驶和维修汽车了。1939年7月,辞别亲朋好友。他和两位侄子一起随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的300多名爱国青年一起坐船回国,到达昆明潘家湾
蒋印生,1927年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祖籍广东的侨胞。
中文名蒋印生出生地印度加尔各答出生日期1927年祖 籍广东
人物生平
编辑
13岁就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九批回到祖国,成为3193名南侨机工的其中一员。目前,全世界健在的南侨机工
王申甫(1919~),浦东高南乡(现为高桥镇)人。
中文名 王申甫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浦东高南乡
1943年与其兄王斗甫经营照相馆时,认识了地下党员张渭清,开始投入地下交通线的抗日工作。经组织研究,王申甫化名“王洁”任海外贸易公司采购员,为新四军、解放军采购并运送了大量军用物质。同时,协助党组织组建了五号沟码头联络站。1948年往苏北运送印钞纸返回途中,在海上被国民党巡逻船发现。审讯时王申甫同志经受了严刑拷打。后经地下党营救。获救后王申甫同志返回解放区,又完成了往上海江南造船厂、伪警察分局等单位递送机密文件的任务。 [1]
上海解放后,由张渭清同志陪同,在上海武昌路380号海军后勤部队,受到了张爱萍同志的亲切接见,他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表扬。隔了几天,在上海南京路“起士林咖啡馆”,张爱萍同志再次接见王申甫他们。
解放后,王申甫离开了运输业,转行到工厂工作。曾蒙受委屈,被戴上“坏分子”帽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由于工作努力,并且取得成绩,所以于1979年、1980年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光荣地出席了川沙县先进工作者大会。
后来,王申甫的事情被有关部门知晓。1984年,川沙县统战部把王申甫找去,说:“你在解放前为革命做了许多工作,党和政府是不会忘记你的,市统战部批准你为川沙县政协的专员,每月享受津贴。这是对于你以前所做事情的肯定。”从此王申甫参加了川沙县政协的工作
周茂勤是平顶山惨案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幸存者
在杜莫集镇至张村这段321国道线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位骑着旧式自行车的老人,路上的熟人都称呼他为“张老”。张老名叫张成富,出生于1932年5月,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0月从蒙山县委调研员岗位上离休,现年86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蒙北支部唯一健在的党员。
满腔热忱,潜心收集党史资料。在离休后,张老把全部精力用在中共蒙北支部党史的收集、整理和撰稿上。为了收集历史资料和革命,张老骑着那辆旧自行车,来回在荔浦蒙山等地县志办、党史办查阅资料,寻找知情人和蒙北支部党员的亲属,收集佐证资料,征集历史相片。在此基础上,张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整理出了1.5万余字的《中共蒙北地下党的建立、发展及活动情况》,收集到数十张珍贵历史照片。2016年,在杜莫镇党委、政府和张老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张村革命纪念馆,那段艰辛的抗战历史得以展示在后人面前,荔浦的抗战历史资料得到充实和完善。
不忘初心,坚持做好义务讲解员。张老的努力不仅仅在极力留存中共蒙北支部的斗争史,他同时也作为义务讲解员,在张村革命纪念馆里,在学生课堂上,为广大党员干部、学生讲述那段历史,让后人知晓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从纪念馆到会议遗址来回约2公里,张老边走边讲,从不间断休息,他思维清晰,语气激扬,如数家珍的讲解,让参观者深受感染。2016年至今,分别有70多个县内外的党组织、学校、团体等前来张村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张老说:“我们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作为参与了那段历史的共产党员,给后人讲历史是我的责任,我也乐在其中。”
老当益壮,俯身写作耕地展风采。张老说:“当年发展的64位地下党员已经有63位在天上了,如果我不写出来,这段历史就要被湮没了。”他埋头伏案,记述中共蒙北支部的人物和故事,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等等。仅在过去一年多,中央、区、市、县报刊发表了张老的稿件数十篇。张老已经86岁了,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他说自己有个养生小秘诀——挖地种菜。张老告诉笔者,挖上几垄地,种上当季的蔬菜,悉心打理,到了收获的季节,与家人、村里的乡亲们分享,既锻炼身体,又收获快乐
今年83岁的吴先声,手里的照片是在他22岁时拍的。记者李健摄
核心提示
1954年11月13日,新华社记者华明赴浙江出差,在高岛雷达站采访时,因机缘巧合,拍下了国民党“太平号”护卫舰被击沉的照片,还认识了雷达兵吴先声等人。60年过去了,这张老照片一直被珍藏着,当年那些的战士们,他们现在好吗?
吴先声,湖南湘西龙山县人,新中国第一代海军雷达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参与击沉了国民党“太平号”护卫舰的战斗。
今年八一前夕,吴先声拿着60年前“太平号”被击沉时的照片,向三湘都市报记者诉说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见见战友们。
■记者陈月红实习生饶敏
【初入军营】
65天建起一座雷达站
吴先声现居住在长沙天心区先锋街道融城社区,见到记者时,他拿出了两张泛黄的照片。
“这就是‘太平号’当时被击沉前的照片。”吴先声小心翼翼地拿着他珍藏了60年的照片。关于照片的由来,还得从吴先声本人的经历说起。
今年83岁的吴先声出生在湘西龙山县,1949年参军入伍,那年他17岁。
1950年初,吴先声被分配到海防前哨青岛,后被选送到华东海军学校上海雷达中队学习雷达专业。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雷达工业还是一张白纸。为了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1951年5月,吴先声等8名刚刚从上海华东海校雷达专科毕业的学员来到青岛,筹建我国第一座海军雷达站。
吴先声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海军雷达站于1951年6月8日动手设计,7月4日破土动工,8月3日竣工。
与此同时,吴先声等8名学员在雷达工程师秦诒纯的指导下,争分夺秒地进行安装架设、通电调试、验收交接等各项工作。8月12日,雷达正式开机运行
张炳芝,女,1923年9月,中国抗战老兵,抗战胜利后,在腾冲任小学教师。
主要经历编辑
我国滇西地区唯一健在的抗战女兵,腾冲县文辉女子中学毕业,大理干训班19期学员,第71军28师政治部中尉宣传干事。1942年5月滇西腾冲沦陷,在界头参加了干训班,后去大理考入干训团(编入黄埔19期),分配到71军新28师政治部。参加过松山、阴登山、大垭口战役及滇西收复战役。抗战胜利后,在腾冲任小学教师。 [1]
参加战役编辑
参加松山、阴登山、大垭口战役、滇西收复战役
哈尼族老人李万学今年87岁了,很多事不记得,可有件事他没忘,只要有人问,他总会不自觉地讲起。
1951年元旦,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立起。作为48名在碑石上留下名字的签字代表之一,那是李万学老人这辈子的“光辉时刻”。“不会忘!肯定不会忘……”坐在自家门口,老人喃喃自语。
如今,近69年岁月更替,48名签名代表仅他一人健在,老人想多活些年月,好好再享受一下现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好日子。
时年18岁 他作为学生代表参会
夏日午后,天上飘了点雨,很快放晴后,女儿李江艳端了张靠背椅子搁在房门口,伺候李万学坐下。
这是间平房,20多平米,李江艳多年前买的,前两年把父母从老家江城县接到普洱市区后,为省去老两口上下楼梯带来的麻烦,她没把老人安顿在自己位于同一小区的大房子里,而专门安顿在这里。
到了饭点,李江艳会把饭端来,不远处小区有公厕,老两口上厕所很方便。李万学感叹这样的好日子,他觉得,这和近69年前的那次盟誓立碑有关。
听起来牵强,其实不牵强。
时间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时,云南普洱专区辖宁洱、思茅、墨江、镇沅、景谷、景东、澜沧、沧源等15个县,居住着哈尼、拉祜、傣、佤、瑶、基诺、布朗等2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隔阂多,逃到境外的残匪不断入境扰乱,局势很复杂。”李万学回忆。
1950年9月,43名各个民族中的头人和工作人员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观礼,并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王庆莲,女,1928年4月生,浙江江山人。是军统局的特工,生父,住在浙江省江山县的外婆家,读了六年小学。
1943年4月,王庆莲刚满15岁,家里经济困难无路可走了,军统局来江山招人,妈妈给她报名,一考就考上了。当时抗战到了很紧张的时候,人不够才临时招的。我们4个女的,16个男的,没培训就大概在6月8日到了重庆。有10个人分到军统局本部译电科。在军统局本部的三年,是王庆莲“最快乐的日子”,她认真工作,也流连舞厅。她的上司是破译珍珠港密电的军统女少将姜毅英,大老板是“特务头子”戴笠,第二把手是毛人凤。局本部大部分是江山人,不容易混进奸细。她还见过蒋介石两次。
中文名 王庆莲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浙江江山 出生日期 1928年4月 职 业 议电员
目录
1 简介
2 平反
简介编辑
平反编辑
内战前离开军统的王庆莲,在各种政治运动中成为镇压对象。如今已经是大陆仅存的有过军统首脑机构工作
经历的女译电员,早已平反并落实政策。离开军统局是在1946年8月,内战刚爆发,那时国共正在和谈。可是后来王庆莲被划成反革命,心里觉得很苦“我在军统局就是坐办公室,译电报,没开过枪,过一个人”。
1951年先是在杭州白肉市场工作,后来又到粮食局,前后工作八年。1958年杭州的政治清理运动开始,被“自愿”申请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劳动,去了杭州郊区的塘栖镇。。“文化大革命”时期,真是,是最黑暗的一段。作为军统特务,当然是首要批斗对象,关起来白天黑夜地审问,问不出名堂就动武,每天不是打就是骂。身体的苦没什么,精神折磨最难熬,丈夫、儿子就相隔一百米,但不给相见。后来被救起,对自己说:国家主席的夫人王光美也要挨批斗,我算个什么东西,我为什么不好好活下去?就这样在农村“改造”了23年,一直到1981年落实政策。“我还是感谢共产党,在乡下的23年也给我算了工龄,到现在我退休31年,共产党养了我31年,晚年生活能平平安安过,我从内心里感谢共产党,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为国家的安稳平定付出贡献的人有很多很多,冯玉祥就是其中一位。尽管后世对于这位将军的评价百年来一直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假使没有他的努力,新中国的进程也许就要慢上很多。而他爱国的情怀、深明的大义,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戎马一生、兵戈一生、刀剑一生,最后魂归泰山,人生经历不可说不传奇。
虎父无犬子,青出于蓝却总是能够胜于蓝。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志虽然不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名声在外,但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不同于父亲的是,他并没有踏足政坛的想法。相比起早年在刀光剑影中的父亲冯玉祥,他似乎更适合以另一种方式付出着自我,奉献着自我。
冯玉祥唯一健在儿子,如今103岁,千亿资产,至今保留中国国籍
少年奇才
1917年,冯洪志出生于北京。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身为冯玉祥的儿子,他无疑是幸运的:这意味着他不需要像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东躲西藏避难。但是他也是不幸的,父亲官场上诸多牵连,稍有不慎极可能祸及家人,因此冯洪志在幼年时期,一直处于惴惴不安的生活中。父亲对他的要求也很高,冯洪志的功课必须由父亲冯玉祥亲自过目,如果有不满意之处,就会严厉指责批评。
年少时,冯洪志一直很怨恨父亲对于自己太过严厉,使得在同龄人玩闹嬉戏的时候,自己却要含辛茹苦的在书房里看书写字,为此他还跟父亲吵过几次架。但是直到后来年纪渐长,他才发现这其实是来自于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父亲变样的关心。
一来是局势动乱复杂,二来则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冯玉祥选择了将12岁的冯洪志送出国去留学。冯洪志在苏联与自己的二姐相依为命,尽管在国内冯玉祥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但是在苏联谁又认识他们这两个普通国人?
况且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冯玉祥还特意嘱咐过下人不可多做照顾。因此在国外的那些年,冯洪志并没有沾到父亲半点红利。好在他天资聪颖,善于学习,也愿意学习。他从来不因为自己出身富贵就摆出阔少爷的架子仗势欺人,而是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钻研学术。皇天不负苦心人,没多久他就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继续深造。
冯玉祥唯一健在儿子,如今103岁,千亿资产,至今保留中国国籍
并非纨绔
在冯洪志的印象里,与父亲相处不多的童年生活中,并没有十分的富裕。相反,还过得比普通人家都要疾苦。
冯玉祥害怕孩子们因为家境优渥就花天酒地,这样的例子他已经见过了太多太多。因此在培育孩子们时,他绝不纵容他们娇生惯养。家中不仅没有成群的家仆下人伺候生活起居,还要规定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必须贫苦,这样才能忆苦思甜。
因此当时冯玉祥的教育方针还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著名的冯玉祥将军家中不仅不是高门大户,反而住的是草屋。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起码在冯洪志的记忆里,自己确实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草屋。
当时父亲冯玉祥已经是政坛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就连著名的蒋先生都是父亲的兄弟,但是自己家住的房子确实一处乡下的旧屋,吃的东西也是普普通通的窝窝头而并非山珍海味。好在儿女们知道这是父亲对于自己的培养试炼,都没有任何异议,而父亲的训练也造就了冯洪志能够吃苦的性格
要是我们拥有两艘这样的船,那该多好啊!”
1948年的一天,逃难到港的曹文锦和岳父经过码头时,望着两艘载重量也不过两三干吨的货轮感叹道。60多岁的岳父说:
“我是没有希望了。你还年轻,如果努力的话,是有希望的。”
此后不过30年,当初望船兴叹的年轻人,成了与包玉刚、董浩云齐名的四大船王,而且是他们中最年轻的人。如今,他已是四大船王中唯一在世的人。
【首堂风险课】
曹文锦1925年生于上海,而且出身很不错,祖父曹华章是航运业老板,父亲办了中国劝业银行,母亲也经营着一家珠宝银楼。
大学毕业前,父亲要曹文锦了解银行、贸易和航运,母亲则要他学珠宝。争执不下,父亲一句“珠宝是女人的生意”最终定论:除珠宝,所有生意都得学。
一毕业,曹文锦就被送上“前线”:上午到银行,下午学贸易,晚上到运输行,同老伙计们一起吃晚饭,“边吃饭,边向父亲汇报生意。”
1948年底,上海天下大乱。
曹文锦预判大厦将倾,将部分资金撤往他认为相对安全的香港。“父亲知道后吓得脸色苍白,说:‘这是要的啊!’我说,‘要,也是我。’”
但解放前夕,曹文锦到香港时却什么都没带。他认为,“无论哪个政权都需要那些生意,我相信共产党也不会例外。”
没想到,例外很快就有了,曹家在内地的家产顷刻荡然无存。
那也给了他刻骨铭心的一堂风险课
对陈仲濂来说,每年11月21日都是个大日子——母亲林希韫的生日。今年,他邀请了3位抗战老兵陪母亲过101岁生日,并别出新裁地送上了一部自拍自编的电影为母亲贺寿。
邀请抗战老兵一同祝寿
说起林希韫这个名字,金华不少老一辈都很熟悉。
1918年出生的林希韫,在年轻时当过军医,也是金华市中医院的第一名西医医师。林希韫21岁时,参加了浙江省抗日战争自卫总司令部军医训练班,毕业后跟随抗日自卫团总司令部从永康迁往丽水碧湖、云和等地,一直从事救护工作,随时根据战情转移。1958年,她进入金华市中医医院,一人创立西医科室,救扶。
为了抗战救护需要,她将刚出生的大儿子寄养在丽水碧湖的农户家,从此杳无音信……
在外人看来,林希韫是一个抗战英雄。但在陈仲濂眼中,母亲这一生很坎坷。“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亲就离婚了,她一个人拉扯我们5个子女很不容易。后来我们长大了,3个兄弟又上山下乡十多年,不在母亲身边。”几十年来,陈仲濂一直和母亲居住,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老人的心愿,他都尽量满足。
“今年母亲101岁了,弟弟妹妹们都赶不回来。为了让老人开心,我特地邀请了抗战老兵一起来陪她过生日。”陈仲濂深知,母亲最难忘的就是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
受邀前来祝寿的三名抗战老兵均已是耄耋之年,其中94岁的杨贵同老人在家人陪同下,特意从永康赶来。老人们都穿着“抗战老兵”字样的制服,胸前挂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回忆往昔岁月,感慨万千。
据悉,林希韫是目前金华地区健在的唯一一名抗战女军医。能陪她一起祝寿,老人们也觉得很开心、很难得。
另外,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祝寿。金华五中60名师生为抗战老兵唱战歌、献鲜花,表达对林奶奶的祝福和对抗战老兵最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前,以目前唯一健在的曾参加中国远征军的共产党员安矛良为原型的长篇纪实小说《响炮》,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作者杨仲青、展秀娟都是邳州人。目前,由《响炮》改编的电影剧本也正在紧张创作中。近日,晨报记者采访了《响炮》的两位作者。
晨报记者 王漱玉 文
晨报记者 车佳 通讯员 高矗 图
一次偶然
听说安矛良传奇经历
安矛良老人的一生与徐州、邳州都无瓜葛,说起老人的事迹,作者之一的杨仲青表示,一个偶然的机遇,让自己与这位老人结识,并以他一生传奇的经历为题材创作长篇纪实小说。
“2013年6月,我去北京看望我的一位老首长。在京期间,老首长有天比较忙,说没时间陪我,给了我一个手机号码,说是以前我带过的一个战士,叫张猛,让我联系看看,如果能联系上,可以找他叙叙旧。”杨仲青说,“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了过去,结果接电话的正是张猛。”
以前的战士张猛,如今成了专营苴却砚的商人,生意做得很大,在张猛的展示大厅里,杨仲青偶然看到几幅字画,就问张猛字画作者是谁。
“当时张猛说我真是挺奇怪,别人来这里,都是对砚台感兴趣,根本就没人留意这几幅字画,只有我一个人问起。”杨仲青一问,张猛的话匣子打开了,“可不得了,这些字画的作者,他的经历太传奇了,我都听入迷了!”
让杨仲青入迷的这位老人,名叫安矛良,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表弟,是蒋经国的机要秘书,是参加中国远征军的共产党员,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的一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参加中国远征军的共产党员。“我一听到这些,觉得这位老人的经历太传奇。可以说,他亲身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我萌生了把他的传奇经历写下来的想法。”杨仲青把想法告诉张猛,请他帮着联系安老,看能否见面详谈。
张猛告诉杨仲青,他只能试试,因为之前找老人的作家太多,想以他为原型写书的人也太多,但一概被拒绝。老人自己写了一本约10万字的回忆录《足迹》,不对外公开,仅给自己的子女阅读
吴素珍(1924年— )是河南洛阳市唯一被报送参加北京“9·3”阅兵式的支前模范。是洛阳著名的第一代拥军八姐妹中唯一健在的老人。
中文名 吴素珍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南洛阳 主要成就 拥军八姐妹
重要事件编辑
1939年,有个共产党的通讯处租住在老城中和巷自己家中的事情。于是,吴素珍的儿子董公元就把这件事情报给了老城区武装部。为此,洛阳军分区还专门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查证。据说,通讯处当时对外挂的是国民党的牌子,实际上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在工作,负责人叫白树屏,当时还给洛八办传过情报。
审核编辑
得到确认后,2015年6月中旬,河南省军区、洛阳军分区和老城区武装部又专门来到吴素珍家里,进行审核和填表。之后的一系列手续,吴素珍都是顺利通过
1921年3月,杨根奎出生在金堂县白果镇红庙村的一户贫农家庭。
中文名杨根奎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生日期1921年3月出生地金堂县白果镇红庙村
他以前叫杨根奎,现在叫杨耀辉。杨根奎当过俘虏,越狱找到新四军游击队,现在务农,能唱日本歌会说简单日语,他还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八佰壮士”
爱新觉罗·鹦烈·鹏(1916~),一代名医。辽宁抚顺清源满族自治县南八家乡北大林子村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之后代。其祖先世袭清朝御医。
本 名爱新觉罗·鹦烈鹏出生日期1916年主要成就一代名医性 别男
个人经历
编辑
爱新觉罗·鹦烈·鹏自幼聪颖,十一岁考入沈阳满族维城中学,同年由族人举荐,边读中学边跟叔父爱新觉罗·书堂学习中医,因此掌握了清宫300年间的多种宫廷方剂,其中许多是祖传秘方。
二十岁,考入哈尔滨中医学校,四年后毕业,二十五岁,应召进入伪满州国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保健医生。
一九五一年,三十五岁的爱新觉罗·鹦烈·鹏因奉职伪宫廷被捕入狱,直到一九七九年特赦。
这位当年的伪满少校军医,末代皇帝溥仪的随身御医终于获得新生,成为人民共和国的一名普通公民。特赦后,曾在沈阳、本溪等地开办过私人诊所,一边用自己熟记的宫廷秘方为百姓诊治疾病,一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挖掘整理特效方剂,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医中药事业。多年来,他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和不治之症的患者。
职业贡献
编辑
爱新觉罗·鹦烈·鹏本着悬壶济世的医家本色,曾多次为省内外的中药厂修改方剂分文不取,并将精选的几种宫廷秘方送给国家有关部门
郭德贤,1924年生,四川云阳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蒲华辅出卖她后,敌人到家逮捕她,趁敌人未进屋时,她烧掉了自己保管的党的文件,并及时托人给川康特委副书记马识途同志送了信,使马识途得以脱离,保卫了党的机密,保护了组织和同志。
中文名 郭德贤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四川云阳 出生日期 1924年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白公馆幸存者
生平简介编辑
15岁就参加了革命的郭德贤,那时的公开身份是成都的教师,因为叛徒出卖,川东、川西地下党被破坏,1949年初,25岁的郭德贤被关进了白公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倍受折磨。
1949年11月27日,敌人从下午四点开始对白公馆里的革命者分批,直到深夜,白公馆的牢房里只剩下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和郭德贤等19人没有被。而那时,相隔五里之外的渣滓洞里还有200多个革命者幸存,渣滓洞的特务害怕重庆马上就要解放,为赶在天亮前,把集中营里的政治犯,不断向白公馆求援。于是把白公馆的19人交给一个看守看管,便赶往渣滓洞对革命者集体。
就在这紧要关头,白公馆的看守弃暗投明,打开牢门,郭德贤他们得以逃脱敌人的最后疯狂,捧着他们在狱中秘密缝制的五星红旗,迎来黎明的曙光。
解放后,郭德贤一直在重庆市广电局工作,85年离休后,担任了市内不少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现在,虽然已是95岁高龄,但郭老仍旧活跃在教育的第一线,常常都要到各所学校给同学们作报告、讲故事。“1127”纪念日,她也会坚持看看当年的战友们。
“别看现在90后、00后爱上网、喜欢玩游戏,其实他们也非常喜欢听这些革命故事。”郭老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要更娇气,但是不能让他们忘了当年的那一段历史。
“60后、70后还有80后,几乎都是听着红岩故事长大的,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太多,更不能让他们丢掉这些宝贵的财富。”
郭老还建议,除了让孩子多听一些历史故事、了解英烈故事外,还可以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他曾从所住的沙坪坝步行几个小时到较场口,听入党介绍人的讲话。这位入党介绍人不是别人,正是优秀的地下党员许建业,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在许建业的介绍下,1947年9月,孙重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4月,孙重作为工人代表和资本家谈判,以“煽动工人闹事的共产党嫌疑分子”的罪名被逮捕,关进了渣滓洞监狱。
孙重没有暴露,特务没有掌握证据拿他无可奈何。在狱中,他认识了江姐、杨汉秀、李青林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许建业也同在狱中。每次看到同志受刑,虚弱地拖着鲜血淋漓的身体从牢门前经过,却依然带着顽强的笑容,孙重一次次受到震动,内心也更加成熟。
孙重说,江姐、李青林、胡其芬都是狱中的骨干分子,通过教育感化和策反一个叫黄茂才的小特务,借助其和外界互通信息,屡屡带回我军节节胜利的消息,狱友们心里也充满希望,盼望着早日出去参与建设新的生活。
1949年11月27日晚,特务令所有人转移到楼下,孙重所在的牢房和其他几间都挤得满满的。随着一声尖厉的口哨,一挺机关枪的枪口伸进房门门洞开始扫射
渣滓洞脱险志士孙重。
每天早晨8点,93岁的孙重都会坐到桌子前翻开几份报纸逐一阅读,他最爱看国际局势和重庆本地新闻。他的听力不太好,说话声音洪亮,笑声爽朗。他管自己在歌乐山上的房子叫做“红岩寨”,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一段壮烈的历史事件——11·27。作为渣滓洞15位脱险革命者之一,
不久前,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辗转来到歌乐山中梁镇,在山上这座鸟语花香的“红岩寨”里,探寻这位被称为“活化石”的老人鲜为人知的经历和真实生活。
人生上半场
传奇的脱险故事
“许云峰”是他的介绍人
孙重的父亲是浙江定海人,民生公司水手,抗战时迁到重庆,孙重十三四岁就在资本家工厂打工。1946年,21岁的孙重在重庆顺昌铁工厂当车工,身边有地下党员宣扬革命理念,给他看《新华日报》,让他感到振奋不已
--
FROM 61.13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