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1981年5月,时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的杜聿明因肾衰竭在北京住院治疗,得知这个消息后
,正在北京开会的“红小鬼”郭汝瑰前去探望了他,而这也是两人继淮海战役分别三十
多年后的首次见面。
当时杜聿明已经非常虚弱,但看到郭汝瑰后,他还是激动地强撑起来,紧紧抓着郭汝瑰
的双手。寒暄过后,杜聿明向郭汝瑰问了一个问题:“我最后再问你一次,就想听句真
话,当时你是不是共产党?”
听到这个问题,郭汝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可能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杜聿明三十
多年,他一直都在等着自己的回答。
只不过,当时郭汝瑰的真实身份还没有得到公开,他不能违背党的纪律。但看到眼前病
之将死的老同僚,他又不忍欺骗。
于是,他轻轻拍了拍杜聿明的手背,轻声回答:“当时的我们,只是立场不同…”
虽然郭汝瑰并没有直接承认,但那一刻,杜聿明还是全都明白了,他的怀疑没有错,他
一直都是对的。
原来,早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杜聿明就曾怀疑过郭汝瑰的身份,他的理由很简单:他
自己就够廉洁了,可“郭小鬼”(郭汝瑰的外号)更是清廉的不像话,一不好女色,二
不贪财,如此作风很像是共产党员。
这个理由如今在我们看来的确没啥毛病,但当时却把老蒋气得不行,照你杜聿明的说法
,难道国民党军官只有贪污腐败才是清白的?所以,杜被狠狠骂了一顿,最终他对郭的
控诉也不了了之。
而后来我们知道,国军在淮海战役中一败涂地,基本丧失了长江以北的统治力。此后解
放军更是长驱直入,从长江打到珠江,最终解放了全国。
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其胜利因素除了解放军的骁勇和国军的迷之操作外,
郭汝瑰这位“红色间谍”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也正是因为“红小鬼”的操作,让杜聿明输的一败涂地,终身怀恨。阔别三十年,杜聿
明才提出世纪之问,其目的就是印证心中看法。
图片
本期文章,笔者就将为大家讲述郭汝瑰这位“红小鬼”的故事,揭秘他的传奇“间谍之
路”。
1907年,郭汝瑰出生在四川铜梁县(今重庆铜梁)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世家,他的父亲
郭朗溪是清末秀才,有些见识,郭汝瑰因此从小就对旧社会的黑暗有所了解,这也养成
了他憎恶黑暗的秉性。
等到18岁高中毕业的时候,随着国内革命运动兴起,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郭汝瑰毅然
跟随堂兄郭汝栋南下广东,走上了革命道路,还一举考入黄埔第五期。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军校中有不少共产党人,像周恩来和恽代英等,就
先后在黄埔任职,并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党员。
在此期间,郭汝瑰对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他非常赞成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还
萌生了入党的念头。于是,郭汝瑰找到了自己的党员好友袁镜铭,希望他介绍自己入党
。
不过,由于郭汝瑰的堂兄弟郭汝栋是川军军阀,袁镜铭并没有立即答应下来,而是告诉
他要等一阵子,必须经过组织的考验。
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就在南京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随即破裂,大批共产
党人都陷入到了“白色恐怖”之中。
在这危难的时刻,郭汝瑰不仅没有改变加入中共的念头,反而因为蒋的暴行,他更加坚
定了入党的决心。
如此态度自然是受到了袁镜铭的认可,于是在袁的介绍下,郭汝瑰于1928年5月顺利入党
,终于实现了自己追求的愿望。
1930年,袁镜铭与郭汝瑰策划了一次配合红军游击队的兵暴,但由于联络出了问题,结
果以失败告终。这次兵暴失败,不仅使得郭汝瑰受了重伤,险些丧命,还导致袁镜铭因
此被捕,后被国民党杀害。
随着袁镜铭牺牲,郭汝瑰与党组织的联系便中断了,加之当时国民党反共正值高潮,他
根本无力重新与组织取得联系。后来,在郭汝栋的劝说下,郭汝瑰踏上了前往日本留学
的轮船,而这也成为了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图片
郭汝瑰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并不愉快,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这时,他觉得自己
没有必要在日本再待下去,他渴望为国效力。
于是,带着抱负和军人的信念,他毅然回到了祖国,并于1931年考上了中央陆军大学,
成为了陈诚“土木系”的一员。
从陆大毕业以后,郭汝瑰就凭借着能谋善断的能力受到了同学的赏识,后经推荐,他得
以进入陈诚的18军,担任了14师参谋长。
刚一毕业就能担任师级干部,由此可见上级对郭汝瑰的赏识和他的能力之强。当然,他
的能力也绝非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郭汝瑰面对的第一战,就是淞沪会战,当时他奉命接替了胆怯的42旅旅长的职务,负责
镇守上海重要门户南北塘口。
南北塘口对于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都清楚这里会是日军的主要进攻目标,所以
郭汝瑰的压力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战前人们普遍都不看好郭汝瑰,认为参谋出身
的他根本没有守下阵地的可能。
但结果,郭汝瑰用实际行动打了所有人的脸,他留下遗书,身先士卒,硬是带着部队和
日寇厮杀了七天七夜。直到上级下令撤退前,全旅人数已经从八千下降到了不足两千,
但阵地依旧没有丢掉。
就这样,郭汝瑰一战成名,成为了全军有名的战将,同时也受到了陈诚和蒋介石的称赞
和重视。
当然,出名的不只是郭汝瑰的作战能力,更是其抗日决心。郭汝瑰在淞沪会战时期写下
了遗书: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
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
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战后不久,郭汝瑰就被陈诚任命为54军参谋长,随军退守武汉。
而在武汉会战中,郭汝瑰充分发挥了自己能谋善断的特长,从大局入手,分析敌我实力
,一改“死守”的老路,制定出了“运动战”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得到了国民党高层
的一致认可,同时也让陈诚更加倚重这位人才。
后来在郭汝瑰的一手规划下,武汉会战只让日军得到了一座空城,各部都因为运动战的
缘故损失不大。而武汉会战以后,抗战得以转入了相持阶段,所以这也堪称是抗战得以
胜利的关键转折点之一。
图片
通过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的表现,郭汝瑰彻底“征服”了陈诚和蒋介石,他很快再次
得到了升迁,成为了20集团军的总参谋长,正式进入了国民党高层。
可进入国民党高层以后,郭汝瑰才意识到,这个政权并不像表面那般“光鲜”。
虽然国民党当时作为中国名义上的执政党,但其内部早已腐败不堪,而且派系林立,人
心不一,毫无团结可言。
更可悲的是,国民党的统治思想严重与民众脱离,根本担不起统治全国的重任,这与郭
汝瑰参加革命的本意大相径庭。
所以,尽管身居高层,但郭汝瑰深刻意识到这个政党难有作为,而再度加入共产党的念
头,也在他的心里愈来愈强烈。
早年的思想启蒙,早已将郭汝瑰变成了一个意志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特别是在亲眼目睹
了国民党的腐败后,他更加认定只有中共才能救中国,才能代表最广大中国民众的利益
。
1945年4月,已经是国民党军务署副署长的郭汝瑰偶遇了黄埔同学任逖猷,郭汝瑰明白,
自己“找回”组织的机会来了。
原来,任逖猷也在黄埔期间入了党,还与郭汝瑰共过事。后来任逖猷被捕,郭汝瑰还曾
积极营救,此后二人便再无见过面。
于是,郭汝瑰兴奋地邀任逖猷密谈,问他还有无关系?然而,当初被捕后任逖猷就脱离
了组织,这个结果让郭汝瑰大失所望。不过在临行前,任还是向郭透露自己的堂弟任廉
儒“有关系”,并表示让其等消息。
几天后,任廉儒就找到了郭汝瑰,郭随即向其透露了自己的心声,表示想要重回组织。
但当时任廉儒只是闪烁其辞,并没有直接承认自己与组织的关系,还劝告郭“不可多事
”。
可离开郭家后,任廉儒就将这个重要情况汇报给了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后来
他又负责起了与郭汝瑰的联系。
1945年12月,董必武和郭汝瑰在任廉儒的安排下进行了首次会面,在这次见面中,郭汝
瑰向董必武深刻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希望恢复党籍和去延安工作。
对于郭的请求,董必武并没有立即接受,毕竟其入党介绍人已经去世多年,而且在这此
期间组织并不清楚他的思想状况和表现。
次年3月,两人再度见面,而这一次,董必武向郭汝瑰传达了自己的意见:“你要求恢复
党籍,原则上可以,但要经过一番考验。你去延安作用不大,希望你留在这边能为党提
供一些有价值的情报。”
自此以后,郭汝瑰就作为我党情报人员在国民党潜伏了下来,而他的“间谍之路”,也
正式开始。
图片
据统计,从1945年5月成为间谍后到1949年12月率部起义,郭汝瑰累计向组织提供了一百
多次情报,这些情报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影响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局势。而其
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淮海战役。
其实当初我军决定发动淮海战役时,并没有想过要将其开展成大战役,在粟裕给毛主席
的作战计划中,都只是寻求时机歼灭国军徐州剿总的一支主力军,借此震慑国民党。当
时驻守在新安镇一带的黄百韬兵团,正好就是那块“开刀肥肉”。
当时郭汝瑰担任了国防部第三厅厅长,专门负责拟订作战计划。为了帮助解放军顺利吃
掉黄百韬兵团,他可谓绞尽脑汁,毕竟要达到目的,又不能太明显,这显然不太好办。
好在国防部长顾祝同平庸无能,大事小事都全听郭汝瑰负责,所以关键就在于国防部部
长刘斐,此人负责主持国防部日常事务,以及作战计划审批。
但有意思的是,刘斐其实也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得到我党
的正式承认,但根据郭汝瑰的回忆可能性非常大)。
当然,当时两人都不知道对方是地下党这么一回事,所以彼此都将对方当成了最危险的
敌人,恨不得除掉对方。
有一次,两人还在顾祝同面前相互指认对方是中共地下党,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顾
祝同劝解,让两人齐心协力为党国效力。
后来刘斐又跑到蒋介石那里去打小报告,说郭汝瑰是地下党,理由竟和杜聿明一样,认
为他“清廉得不像话”,结果自然也是被老蒋一顿劈头盖脸臭骂。
基于这个缘故,杜聿明从来不怀疑刘斐是地下党,反而坚信他和自己有一样的直觉,认
定了郭汝瑰是地下党。
只不过,老蒋却认为郭刘两人的相互指认都是为了争宠,并没有当回事,至于杜聿明的
劝告,他也当成“直觉误人”,不予重视。
所以,淮海战役被俘后,杜聿明一直都对郭汝瑰到底是不是地下党一事耿耿于怀,直到
得到郭本人的承认前,他都一直坚信着自己的判断。
图片
回到淮海战役,郭汝瑰为了帮助解放军吃掉黄百韬兵团,他设计了一番精彩异常的布局
:以44军为饵,吸引黄百韬滞留新安镇,为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争取宝贵的时间。
44军原本属于李延年兵团,当时驻守在连云港一带,当时回撤有海路和陆路两个方案。
如果要让黄百韬甘心等候44军,那么就必须要让其走陆路这条线,而且还需要开出一个
让黄百韬无法拒绝的条件。
当时为了刘斐顺利通过作战计划,郭汝瑰并没有在计划上做太多手脚,而是决定在执行
上进行一番“微操”,亲自前往前线“督战”。
只不过郭汝瑰知道自己已经遭到了杜聿明的怀疑,这也让他很是心颤,为了洗刷嫌疑,
同时也为了促成自己前往徐州,他面见了蒋介石,说了这么一番话:
“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门,应该派一只虎来把守,即使不能,也应该派一条狗来看门,现
在却派了一只猪,眼看大门快守不住了!”
这番话是用以讽刺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当时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广泛赞同,连身为徐
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都再赞成不过。毕竟刘峙的无能是出了名的,所以抨击他,无疑
是“为大局着想”,能够减轻不少嫌疑。
郭汝瑰自然知道蒋介石的任人唯亲,所以他倒是不担心刘峙会被撤,反正刘峙最大的本
事就是组织部队“送人头”。而后他又极力举荐自己的上级顾祝同,希望派遣他去徐州
督战,以帮助杜聿明“减轻”担子。
对于刘峙的无能,蒋介石也是清楚的,而鉴于徐州的重要性,他果断赞成了郭汝瑰的建
议。于是,顾祝同就被派往了徐州,而作为其心腹和“大脑”的郭汝瑰,自然是一同前
往。
到了徐州后,郭汝瑰很轻松就说服顾祝同让44军走陆路一线,而且为了得到黄百韬的支
持,他还提出建议让44军归黄百韬兵团建制,并阐述了充分理由。
对于这个提议,黄百韬简直不要笑出声,他当即举双手赞成走陆路这个方案,还主动留
下来等待44军归建。
至于结果我们都知道,在华野的大军包围下,黄百韬兵团被重重包围,最终于碾庄被全
歼,这也成为了淮海大决战的序幕。
有意思的是,搞定了黄百韬兵团以后,郭汝瑰立即让顾祝同“交还”了徐州大权,两人
赶紧回到了南京。而后徐州方面在刘峙和蒋介石的“骚操作”下,局势渐渐朝着于我军
有利的一面倾斜,最后我军“被迫”发动了“大淮海”战役,基本歼灭了长江以北的敌
军,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胜利。
而这其中郭汝瑰的功劳占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图片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郭汝瑰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暴露的“临界点”,所以他再次向组织提
出了请求,希望到解放区去工作。
不过中央从大局考虑,认为郭汝瑰的身份特殊,且工作非常重要,于是便向他传达了指
示:
“你的愿望,党非常理解。不过经再三研究,认为你到解放区作用不大,预计解放军渡
江后,蒋介石必然妄图巩固西南,那时必有一场恶战。你不如争取掌握一支部队,到解
放军进军大西南时举行起义。这不是比到解放区作用更大吗?”
对于党的苦心,郭汝瑰自然清楚,所以他克服了心理压力,继续潜伏在国民党高层。为
了完成中央交代的任务,郭汝瑰向顾祝同表示希望能下部队带兵,对此顾祝同二话不说
就为他保荐,帮助他当上了72军军长,即刻开赴四川。
蒋介石败退台湾以后,基本上将宝全部押在了郭汝瑰身上,他任命郭为二十二兵团司令
,直接指挥三个军和三个独立师,负责长江和沱江的防务,企图将四川当成自己反攻大
陆的后路。
然而,郭汝瑰接手川南防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剔除72军中的特务和反动分子,并做好了
官兵的思想工作。
1949年12月11日,就在解放军即将入川之际,郭汝瑰率领72军在宜宾地区通电起义,这
直接打破了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计划。
得到消息后,蒋介石再三质问了消息来源,直到确认郭汝瑰起义后,他才捶胸顿足,连
声大骂:“娘希匹,郭汝瑰,坏我的大事!”
完成任务后,郭汝瑰的身份并没有立即得到揭示,一方面是防止国民党特务对其暗杀,
另一方面则是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党对郭汝瑰都是以起义将领的名义来对待,他先后出任了川
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还在南京军事学院从教了十八年,帮助我
军培养了大量人才。
虽然生活回归平静,但郭汝瑰一直都有件心事,那就是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到底何时才
能得到恢复?
对于这件心事,郭汝瑰整整怀揣了三十年,直到1980年4月,已经73岁高龄的郭老才得到
了中央的正式批准,得以重新入党。
如果算上从他1930年回国施展抱负开始,那么这一天,他已经整整盼了五十年。
次年,杜聿明病重,已经重新成为共产党员的郭汝瑰前去探望了他,这也才有了本文开
头那一幕。
致使淮海战败,国民党全军败退,解放军几乎兵不血刃解放大西南,这一切都有着郭汝
瑰的贡献。而对于他的行为,至少蒋介石、杜聿明是不会理解的,不仅不理解,反而怨
恨、痛骂。
图片
对于郭汝瑰的真实身份,直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了解密,当时报道一出,便在台湾引起了
轩然大波,一篇名为《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负已先分》的文章不无幽默地叙述了此
事,还借此讽刺了国民党,引发了激烈讨论。
此后,郭汝瑰受到了来自台湾的不断谴责,有人说他是“叛徒”,还大言不惭地指责说
如果没有他国民党就不会败。
对于这些质疑,郭汝瑰只是淡淡回应:“…如果站在清王朝的立场,说孙中山先生为叛
徒,视郑孝胥、张勋这些保皇派为忠臣,岂不可笑?不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而徒谈忠义
,只会助长专制独裁,阻止社会进步。这是一种糊涂之论。”
郭老这番话着实让不少批评他的人住了嘴,而从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在国家大义面前,
郭老实在是完全拿捏得准,他无愧于任何赞美。
1997年10月,九十岁高龄的郭老在送女儿去机场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抢救无效去世
。至此,这位传奇的红色间谍,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遗憾。
纵观郭老的一生,其实都在为了理想而奋斗,他立足国家大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后
来更是不顾高官厚禄及时从反动集团脱身,倒戈人民阵营。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郭老可以说是做了最危险的选择,不过后来结果证明,他做
出的又是最正确的选择。
郭老当年在淞沪会战留下的遗书中,有这么一番挚情言语:“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
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如今祖国昌盛,山河大好。又不知哪一处波涛如山,是郭老相见?
--
FROM 113.1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