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逝世
《 中华读书报 》( 2025年05月14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张隽)5月8日,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复旦大学
文科杰出教授裘锡圭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0岁。作为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奠基人之
一,裘锡圭先生毕生致力于汉字与古代文明的解码,其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深刻影响了
几代学人。作为长期关注学术动态的一份报纸,我们在此追述本报对先生的若干报道,
致敬其“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人生。
2012年8月29日,中华书局在北京召开“《文史》创办50年出刊百辑纪念座谈会”。
《文史》主编裘锡圭先生出席会议,本报刊发报道《〈文史〉创办50年周年出刊百辑》
(记者王洪波)。报道写道,2004年起裘锡圭先生应邀出任《文史》主编后,在每一期
出刊前都审查文章情况,大到文章的立意主旨,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用得是否正确,都
会提出严格的要求。出刊之后,裘先生又会认真阅读,发现有错误,则要求在下一期中
刊登勘误,如是编校中造成的错误,更要求向读者向作者道歉。在裘锡圭先生主持下,
《文史》的质量和影响力都有了提高,已成为文史学界最受海内外读者推重的杂志之一
。
2012年,《裘锡圭学术文集》六卷本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亲自为文集添加“
编按”,补正疏漏、致敬前贤,被学界誉为“学术良心的典范”。是年,裘锡圭先生被
《中华读书报》评为“年度学者”。他在接受《中华读书报》特约记者颜维琦专访时表
示,治学需秉持三种精神:“一、实事求是;二、不怕苦,持之以恒;三、在学术问题
上,对己严格,对人公平。”(《裘锡圭:治学三精神》,《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
26日)。从青年时期手抄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等经典著作,到唐山大地震期间仍
伏案研读古文字;从参与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重要出土文献整理,到晚年失明后
仍坚持听典籍、写文章、指导学生,裘先生的学术生命始终与“勤苦”“严谨”两词紧
密相连。
裘锡圭先生始终强调,古文字研究“不仅是解码文字,更是挖掘中华文明深层内涵
”。他参与“中华字库”工程并担任首席专家,推动汉字数字化传承。2011年,本报刊
发报道《“中华字库”工程研发启动 裘锡圭担任首席专家》(记者陈香)。2014年,他
领衔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出版,使沉睡千年的帛书重焕生机,为学界提
供了权威研究资料。
2015年6月,中西书局出版《中西学术名篇精读·裘锡圭卷》,本报刊发邬可晶文章
《指示学术门径的读本——评〈中西学术名篇精读·裘锡圭卷〉》。该文认为,此书所
选四篇裘文,代表了裘先生治学的四个方面——甲骨学、语言学、古文字考释和上古史
。这四篇“导读”是为初学者指示正确学术门径的“良师”;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者也
能从中获得各种启迪。
裘先生的仁爱与提携后学之风,令无数学子感念。他热情鼓励和帮助热爱古文字学
的“三轮车夫”蔡伟向学治学,并破格录取后者跟随自己攻读博士学位,成就一段佳话
(《蔡伟:从三轮车夫到大学教师》,《中华读书报》2021年7月14日)。
在生命最后阶段,裘锡圭先生仍心系学术。2025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中心成立20周年之际,他感慨:“能与同仁共事,是我的幸运。”彼时他已几近失明,
仍坚持每日工作两三小时,口述完成《老子》注释项目。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
神,正是裘先生留给后辈最珍贵的遗产。裘锡圭先生的离去,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但他以毕生心血铸就的学术丰碑永存。
裘锡圭先生千古!
--
FROM 125.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