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酷玩实验室 酷玩实验室 昨天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大家好,5月14日这一天是个普通的一天,但这一天还有个特殊的意义。
那就是这天是焦裕禄的祭日。
对于焦裕禄这个人,我们不少人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了。
除了在中学课本里,知道他是个劳模、好书记,更深入了解一些,还了解他曾经治过沙、剿过匪,除这些之外,很难再想出其他了。
但实际上,他还有一个不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那就是一位发明家。
是的,你没有听错,焦裕禄是一位发明家。
图片
那他都发明了什么?
首先,他是个武器发明家。早在部队里时,他就发明过一种叫石雷的武器,不仅缓解了我军弹药库的燃眉之急,还利用巧妙的布雷让敌人闻风丧胆,击退了装备远优于我们的国民党军。
其次,他还是一位工业发明家,在新国中国成立初期,发明了我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填补了我国卷扬机科研项目的空白,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最后,他还是一位产业发明家, 凭借其超前的战略眼光,在一片沙碱地上开创出了兰考的“泡桐”产业,让当年全中国最贫困的县,摇身变成了如今全国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产值高达20多亿元,远销到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是横跨农业、机械、工业、军工.....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他30岁前几乎没读过书,全靠在短时间内自学的情况下完成的。
所以焦裕禄告诉我们,普通的牛人只会一样,真正的牛人样样全能,还是现学现用……只是在那个媒体不发达的年代,低调的他只让人记住了他是个劳模。
所以在59年后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低调的大神,看看这位人们心中最熟悉的劳模书记,是如何在看似不相干的技术领域活出开挂的一生的。
01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家乡闹饥荒,他被迫退学,之后他去种过地,要过饭,做过长工、打过短工,还被日伪抓到抚顺挖过煤。
1945年,焦裕禄参加革命,加入了解放游击战争。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发明天赋。
当时国民党军队实施了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企图占领整个山东。
经过多天拉锯后,我方的弹药已经严重不足,在这个节骨眼上,焦裕禄想到了一个主意——能不能用漫山遍野,随处可见的石头来做地雷呢?
当时他任何弹药制作经验都没有,临时向当地一位老石匠请教了一些炒制火药的方法,然后选了一个静僻的山洞做“兵工厂”,在里面捣鼓了十几天,结果一种新式武器就应运而生——这就是石雷。
图片
石雷是一种用大青石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地雷,之所以是大青石,因为其他石头要不就炸不开,要不一炸就变成粉末,只有大青石点上捻子一下就能四下飞溅,且炸出的石碴都带棱带刺,威力巨大。
这个发明的诞生,让我军的弹药库瞬间多出了上百倍。
之后他还以此为基础,创新了各种地雷的花样——有踏雷,有滚雷,也有吊雷,布雷的手法也很巧妙,让周围的敌人对这种“开花的石头”闻风丧胆。
据焦裕禄当年的民兵战友陈壬年回忆,当时的战况一点不亚于《地雷战》。
因为石雷的发明,焦裕禄一路被委以重任,从区武装部干事,到支前大队长,到大营区武装部部?,再到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
到了1953年,他又被调至共青团郑州地委任第二书记,同年6月,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任洛阳矿山机器厂临时公路总指挥。
1954年8月,他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
图片
在此期间,32岁的焦裕禄才开始系统地接触工科知识。
因为起步晚,刚开始要花的时间要更多。
在哈工大,他白天上课晚上复习,熄灯以后打着手电筒钻研数学题。在大连起重机厂,为了摸透产品和性能上的问题,他把许多产品零件绘成小图,记在日记本上,以便随时学习;
为了辨别各种钢材的化学成分,他收集了不同型号的钢材碎块在砂轮上打出火花熟悉鉴别方法;为了弄清一个零部件的工艺线路,他都要跟着工序走过几十台不同的机床;为了弄清一个不懂的问题,他会深更半夜敲开老工人的房门请教。
仅一年后,焦裕禄就追上了其他人的步伐,不仅每次考核都名列前茅,还撰写并发表了一批理论文章,时常刊登在厂报上。
这就好比大学班里来了个只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插班生,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学渣,结果一个学期后这个学渣竟然考到了年级第一,而且他的论文还经常被表彰在学校走廊里......这种超于常人的学习能力开始让焦裕禄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图片
1956年底,因为成绩优异,他被派遣回洛阳矿山机器厂,被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
任主任期间,人们也很难在办公室找到他,找他要到车间机床边的工人中去。他每天从早到晚泡在一线,在各个关键位置跟班。每个零件、每道工序、设备台数、工人数目、每月定额、生产进度、质量和安全等情况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
一年后,车间接来了个“大活”,那就是负责研发国内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
什么是卷扬机呢?
卷扬机是煤炭行业以及建筑行业常用的一种运输起重设备,是一种通过卷筒的旋转来控制钢丝绳的伸长和缩回,使得重物进行升降的一种起重设备。
它可水平或倾斜拖拽重物,也可垂直提升重物, 具有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以及绕绳量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煤矿、建筑施工、林业、水利工程以及港口等物料升降或平拖施工场合之中,又有“矿井咽喉”之称。
图片
国外卷扬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初,从 1827 年首台蒸汽式提升机的出现,卷扬机正式开始被投入使用,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被用于工程领域作为提升装置。
虽然现在塔吊等取代了卷扬机的部分工作,但由于塔吊体积大,而且其灵活性较差,一般在大型建筑中使用,而且其成本高,一般中小型建筑行业仍然广泛应用卷扬机,就是大型建筑中虽有塔吊,也还需要建筑卷扬机作辅助提升用。
当时,重达108吨的中国首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的试制生产任务落到了焦裕禄肩上,由他担任总指挥,限定工期是国庆节之前完成。
02
那时候第一个难题是语言关。
为什么呢?
因为我国当时的工业主要依靠苏联,工厂的机器零部件说明大多是俄语,但焦裕禄不懂俄语,一开始连图纸、工艺文件都看不懂。
于是他利用值班时间去和厂里的俄语翻译学,一开始大家都嘲笑他,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还想学门外语?
翻译也揶揄他山东人的舌头不灵光,应该找个鹅卵石含嘴里绕。结果焦裕禄真当真了,走到哪都含着块石头,把舌头都磨肿了,但正当大家觉得好笑时,焦裕禄几个月后就学会了说俄语,不仅会看,还能和苏联人交流几句,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图片
焦裕禄(右一)和外国专家及翻译的合影
后来,他开始从苏联的文件学起,翻阅了六百多张图纸,将卷扬机上的关键零件草图以及加工方法、所用工具,一一记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了许多说明和记号。之后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和技术人员、老工人,把整台苏联机器上的上千个零件,一件一件进行熟悉,
因为工期紧张,他带头“以厂为家”,车间的干部、工人们都是晚上12点下班,他每天在工人下班后,主持召开30分钟的生产例会,总结当天的情况,部署次日的生产任务。
他用车间装箱板钉成的长条板凳当床,盖上棉衣眯一觉,到了4、5点钟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连续50多天没回过家。经常一个馒头,一杯白开水,就算吃了一顿饭。
那时,焦裕禄有严重的胃病,疼得扛不住了,就顺手从兜里掏一片苏打片放到嘴里。
图片
焦裕禄睡的长条板凳
有一次卷扬机的整铸齿轮加工过不了关,他两天两夜守在滚齿机旁,细心计算装卡方法、滚齿周期、吃刀数量、辅助时间,和工人一起研究改进工艺, 实在困得不行,就含一口工业酒精提神。
大伙儿心疼他,劝他回办公室休息一会儿,他却幽默地说:“我扛得住。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会软,人就会懒,就会和工人疏远了。”
就这样肝了3个月,在设备不全,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的情况下,卷扬机竟然奇迹般的被他研发了出来,这是新中国第一台卷扬机, 不仅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一项空白,还缓解了我国矿山采掘提升矿石和煤炭作业的燃眉之急 。
苏联专家茹拉鲁廖夫围着卷扬机看了又看,嘴里不停地念叨:“ 奥秦哈拉绍,奥秦哈拉绍”(很好, 很好) ,还向苏联报告说这是个奇迹。
图片
1958年3月,河南省以观音堂煤矿为主体,成立观音堂矿务局,同年8月,观音堂矿务局升格为国家煤炭工业部属统配矿务局,当时的观音堂煤矿还是用蒸汽机提升。
于是,焦裕禄主持研制的新中国第一台卷扬机就配属给了观音堂煤矿,使观音堂煤矿的提升能力较过去提高了一倍。
1979年,观音堂煤矿并入义马矿务局,直至2007年,观音堂煤矿对矿井提升系统进行改造,这台卷扬机才光荣退役,不久,观音堂煤矿重组为观音堂煤业公司。这台额定使用年限20年的机器 , 一直坚持服役了49年,始终表现出良好的安全和使用性能。
如今,这台卷扬机就存放在义煤集团观音堂煤业公司南山煤场的绞车房里,纪念那一段带领人 民群众彻夜研发的岁月。
图片
卷扬机诞生后不久,更大的挑战来了——焦裕禄又被上级调到了地处河南东部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
要知道,兰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贫瘠的地方,据兰考县志记载,自1644年至新中国成立的305年间,兰考发生涝灾90多次;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
1949年,全县粮食亩产仅38.5公斤。
在焦裕禄去的时候,兰考还在闹“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那时候因为逃荒要饭的人太多了,国家每天给兰考一辆输送灾民的专列,输送到全国各地逃荒要饭,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目的,只要能要到饭,拉到哪儿都行。
换句话说,只要离开兰考就有活路,专列一到,那些灾民们,大人喊小孩哭,大家拼命往车上挤,挤上去就是一条生路。
上任前,组织也给他打了预防针,要他在思想上做好最严峻的准备。
当时他如果不去,完全有正当理由。据他的妻子徐俊雅回忆,他当时不仅有胃病,还患有肝炎和神经官能症,经常疼得连腰都伸不直,但没想到的是,焦裕禄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了解完情况后回城取了铺盖卷儿,当天就搬到了乡下。
他立下誓言:“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图片
焦裕禄的房间
此后的一年零三个多月,靠着一辆自行车和双脚,他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沙丘1600个,逐个编号、绘图;摸透全县河渠3000多条,绘成详细的排涝泄洪图,行程5000余里。
为了摸清盐碱地的根源,他在盐碱区抓起一把碱土就往嘴里放,用嘴品尝,并得出了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马尿碱的结论,这让和盐碱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都吃惊得目瞪口呆;
为了得到治沙的方法,他在牛棚里和一位老农彻夜长谈,最后得到想治沙,先种树的思路方针,后来经向几位知青请教后,得知一种名为泡桐的树能耐盐碱,且生长快,还能在沙地里扎根,长成后根深叶茂,能有效挡风压沙,于是他连跑了好几个县城去找来树苗,开始号召全村人大规模种植泡桐树。
在风沙最大的胡集大队,50亩生态林迅速栽起来了。焦裕禄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就是肩披外套、双手叉腰、侧头目视远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树叶。
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焦桐——这是焦裕禄亲手种下的兰考第一棵泡桐树,焦桐的“焦”字,就是为纪念焦裕禄。
图片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是满目苍翠,这棵“焦桐”已经长成了“三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参天大树。
图片
如今一路所见,不仅在兰考,在豫东平原,在中州大地,在千里公路沿线,在黄河大堤,到处都是泡桐英姿,昔日的盐碱地已销声匿迹,放眼望去都是一片林海。
图片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当年为防风固沙种下的泡桐,竟还无意间发展起了兰考一个20多亿的民乐产业。
是的,就这么一个当年灾民拼死都要逃离的小破县,搞出了个20多亿的产业,这又是怎么办到的呢?
03
原来在第一批泡桐树长成之后,兰考开始大量出口木材,当地人把把泡桐做成风箱、电线闸刀的闸盒,带到城里去销售。
1978年,一位上海的乐器制作商偶然发现,他们单位烧锅炉用的风箱拉动的声音清脆悦耳,音质很好。
后来他将风箱拆下做成音板,发现乐曲悠扬轻柔,去找专家鉴定后才得知,这种泡桐木疏松度适中,透气性能好,有优良的共振性能,天生就是民族乐器的最佳材料。
这一发现,让兰考推开了民族乐器制作产业的大门。
这位制作商在堌阳镇徐场村找到了木匠代士永,此后,代士永成为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深入接触后,代士永发现乐器成品售价不菲,便决心独立办厂。1988年,他从上海、扬州高薪聘请了几位师傅,在兰考开办了第一家民族乐器厂,
1988年的秋天,他带着10多把琵琶和古筝,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广州参加了广交会。虽然是蹭了个展位,但是收获很大——他带的乐器被抢购一空,还签下了一份份订货合同。
信心大增的代士永回来后,租用几间旧仓库办起了堌阳乐器厂,此后逐渐发展壮大。
199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代士永和张连根的工作照,还以《兰考琴鸣》为题,大篇幅报道了代士永用泡桐生产民族乐器出口创汇,年收入达到200多万元的事迹。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在乐器厂打工的村民学会手艺后也开始自己办厂,各类民族乐器的大小工厂在徐场村遍地开花。
目前,兰考县堌阳镇如今已有民族乐器厂140多家,安排就业劳动力4万多人。年生产乐器45万件,乐器音板配件50万套。
2017年,兰考县依托泡桐产业,成为全国首批、河南省第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当地年产乐器75万台,乐器配件100万套,占全国民族乐器产量的30%,乐器年产值达22亿元。这里的乐器不仅行销全国,还出口到新马泰、美国、英国。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兰考的民族乐器。
图片
然而遗憾的是,焦裕禄没能等到这一幕,在他带着大伙们种完泡桐后,身体就已经开始吃不消了。
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
1960年底,焦裕禄住进了医院。医生为焦裕禄作了第一次全面检查。当他解开衣服纽扣后,露出的是一根缠在腰间和胸部像筷子一样粗的绳子。
焦裕禄还笑着说,自己经常觉得身上有什么东西像锅滚了一样咯噔咯噔地跳,就用绳子勒起来,然后就感觉好受一些。这也算是自己发明的一种器械疗法吧!
但只有医生知道,这是肝病恶化的前兆。
后来他坚持不住院回去工作,在办公室疼得厉害的时候,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后来他常常用手或者其他硬东西给自己「压迫止痛」,时间久了,他办公常坐的藤椅也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图片
在人生的倒数的几个月,那时候医院的治疗手段有限,病房里的癌症患者都在不停呻吟,只有焦裕禄一直一声不吭。医生查房的时候,他经常疼得满头大汗,但他只是忍着,什么要求都不提。
即便这样,每次兰考县来了人,他都会起来迎到门口,并一直在询问除"三害"工作进展的情况,当得知一切都顺利后,他总是很高兴,有一次因为对话耗费了太多精力,同事还在兴奋地说着小麦的长势,他竟独自昏迷了过去。
后来随着病情不断恶化,焦裕禄自知来日不多,趁着同事再来探望时,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斗争下去。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此后他两次病危,都拒绝用贵重的药物,执意要留给更需要的人,医生看他疼得浑身冷汗,想要给他打一针吗啡,他死活不肯打,坚称能忍住——因为他打听过,那时候吗啡一个病区只批2到3针,他舍不得打,舍不得看其他人受罪。
图片
临终前,焦裕禄取下了手上戴了多年的手表,递给了女儿说:"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我留给你的,只有一套《毛泽东选集》。可是我身边的这一本,现在还不能给你,我还能活些时候,我还要是看它几天。以后,你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依靠它去工作,生活。"
随后,他对妻子徐俊雅说:"你一定要坚强起来,你要顶得住,绝不能倒下去。生活上要艰苦一些,不要随便伸手向组织上要钱要东西。"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离开了人世,也离开了他始终放不下的兰考。
从3月23日,他被"强制"住院,只有53天。
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图片
尾声
回顾那个时代,相信不少人也发现,像焦裕禄这样的干部并不在少数。
比如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孟泰,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操作技术。他还带领工友们自制高炉风口,巧制“桥型抓”,攻克大型轧辊……
比如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车间主任、党委副书记马恒昌,每天早6点就到厂里督促生产,5年时间完成14年工作量,为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升降台铣床、第一台251型镗床等多种产品研制做出巨大贡献。他还提出“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做企业主人”的理念,全国1.8万个班组效仿后,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
再比如鞍钢总工程师马宾,日日夜夜和工人们一起研究生产工序,下手操作和编程,还促成了《鞍钢宪法》的诞生。
他们深入一线调研需求,亲自掌握技术知识,为我国现代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7月,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力争2020年半导体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应实现40%的自主保障,2025年要达到70%。然而,截至2019年,实际国产化比例仅为15.7%。
在如今国际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再次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我们亟需出现一批高精尖制造业领袖企业提振工业水平。
而突围的关键,要向焦裕禄这一代人去学习和改革,扎根群众,躬身入局——领导带头深入行业,进入主战场实践,才能做到上下同心,力出一孔。而不能外行领导内行,只有回归到基层精神,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就像60年前,焦裕禄和村民们一起站在兰考的沙碱地上,亲手种下的一棵棵小树苗,如今都已长成参天大树,庇护一方子孙后代。
60年后,如果有更多人传承这种实干精神,再去扎根工业土壤,为之回馈养分,也许又过了60年后,这片土地上能再次有苍天大树拔地而起,根深叶茂,最终汇成一片林海。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不只是上一代人的口号,是每一代的口号。我们这代人,依旧要向他看齐。
--
FROM 202.1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