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你到底爱我哪一点?
时隔多年还记得在大学BBS上看到的这个被当作Joke的无奈呐喊,说的是一个女生被某男生追得不厌其烦,多次拒绝无果,最后对该男生喊道:“你到底爱我哪一点?我改还不行吗?”然而这个Joke在今后的日子中里却成了多少饮食男女的现实考题,不管在璀璨灯火的落寞街头,还是山盟海誓的旷野清风,或是午夜温存的枕边耳语,“你到底爱我哪一点?”都会是“你爱我吗?”之后的夺命追魂call。女人们虽然说和男人的嘴,骗人的鬼,但总是喜欢糖衣炮弹来得更猛烈一些的。“你到底爱我哪一点?”听到这个问题的你会不会瑟瑟发抖?每次的回答都还得有新意啊!等等,怎么?“四十学蒙”才写了四期就打算改当情感博主了吗?不是啊,咱上期不是说了吗?哲学是无用之学,但正因为它的无,所以无所不在啊。你到底爱我哪一点?其实是个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你理想的爱人是怎么样的?我符合你的理想吗?而这个理想的爱人其实就是一种理念。理念,是柏拉图的哲学推论的理论原点,理念论;也是《老子》中所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始“的名。理念论是西方世界观的根本出发点,虽然世间男女听过理念论的不足百一,真正了解理念论的不足万一。但我们的行为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受其影响,因为理念论不是一种发明,而是一种发现,只是这种发现经由哲学家的揭示近一步刻画了我们的文化。理念论认为,我们的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彼岸)和感性世界(此岸)两个部分,感性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可以通过感知来经验的,而理念世界则只能通过理性来认知。更近一步的,感性世界的一切事物虽然是实在的,却都是变化的、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的理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才是永恒的,完善的。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画成一个真正的圆,但经由理性认知到的“圆”这个理念却是永恒和完美的,它的定义就是,平面上所有到定点(圆心)的距离(半径)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个理念不会因为我们画的圆弧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有微米或者纳米级的偏差而被颠覆。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反复使用的例子,是:当我想要敲钉子时,即使我手头没有锤子,我也会拿起我的手表去完成敲钉子这个动作,这个时候手表就变成了“锤子”,归根到底,“锤子”这个理念是永恒的真理。而感性世界任何一种锤子都是对“锤子”这个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柏拉图将这种对理念的完美和永恒赞颂近一步升华,认为理念世界是才是终极的善,人世间万物无论无情还是有情,都应该辨析其和理念之间的缺陷,将感性世界改造成理念世界的样子。即用理性来为世界立法,不得不说,这是多么伟大而浪漫的理想啊。也正是这样的理想带来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后工业化的科技文明世界。然而从柏拉图自己的《理想国》开始,理念论的泛滥和傲慢,也常使人类挣扎在以有涯随无涯的痛苦中。
以“你到底爱我哪一点?”为例,怎么回答好呢?无论是答以具象的丰富的生活细节,还是答以高度概括抽象的如同善良、体贴、温柔、独立、知性、飒爽之类的标签。恐怕背后都摆脱不了将眼前人同理念中的至善的“爱人”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你会拿眼前人和理念去比较,眼前人也会拿自己和她(他)认为的理念去比较。然而正如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有完美的圆一样,现实世界中也不会有完美爱人,但一旦理念根植于心,挥之不去的就是经过对照后与理念的差距,继之无非两条路径,或者消极不满,或者积极改造。对物的改造尚有可能,因为物乃无情之物,谁也不会因为对物改造的不理想而恼羞成怒,即便恼羞成怒,物既不会自暴自弃,也不会反过来攻击和诋毁人。然而改造在人的关系中,尤其两情相悦的关系中却是千真万确的毒药,因为理念的完美总不可能达到,而且越接近完美阻力越大,因此往往在理性至上的指引下对至善的追求,却最终带来毫无理性的愤怒和绝望。对现实存在的缺陷的不接纳是理念论最大的病症,是理性的狂傲对理性自身的否定。而对于理念的不一致更是无可止歇的battle的噩梦,要么一方把一方毁灭,要么两人分道扬镳。如果大家还记得比尔盖茨的离婚声明的话,这简直是按照理念论演绎婚姻的完美注脚。理念不仅无法到达,而且正因其永恒不变,于人却成为刻舟求剑般的无奈。在爱情中,用理念去衡量少有能求得正果的,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去追求这一点或者那一点理念拼凑出来的理念中的女神或男神,而是应该用生命情感去感受这个活生生的眼前人,需要吃喝拉撒,有喜怒哀乐,血肉丰满因而也逃脱不了成住坏灭的眼前人。如果感受到了欢喜,满足和悦纳就是爱,那就去欢喜,满足和悦纳,不要有任何如果再XX一点就好了的想法,那都是画蛇添足。记住,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因为我们的心是捉摸不定的,恒久的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人心的安定,一种是两个不安的灵魂恰巧连连踩上了同频的步点。前一种可能需要修行,后一种可能需要容错。理念论最傲慢之处在于不愿意容错,今天的清零实际也是理念论下的产物。
王德峰教授还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理想的妻子(或者一个理想的丈夫)微笑着向你走来,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她(他)向你走来,是等待着你把她做成理想的妻子,同时把你做成理想的丈夫。“这更深刻的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如果使用理念论这种主体面对客体的观念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带来灾难。何止是两情相悦时?”别人家的孩子“,”我爸是李刚“,”别人家公司的下午茶“,”拿破仑式的将军““管鲍之交”。我们生活中的这种理念少吗?多一点活在当下,少一点尽善尽美。所以你到底爱我哪一点?我爱你此时此刻与我同在,同物同时,同悲同喜。
如果你要问下一刻呢?别怕。毕竟,理念论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哪怕现实世界的爱是不完善的,但理念世界中的爱是真实而永恒的,而且我们永不停歇对这真实而永恒的爱进行着可笑而可敬的模仿呢。
--
FROM 58.216.238.*
现代人,对待自己追求别人,是一个理念论:我要找一个如何如何的人,定义的七七八八;
回到,别人对待自己,就去到了亚里士多德:永远要爱这个唯一的我,爱我的所有;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完美的道德哲学,感觉需要信仰来加持:悬置知识。
--
FROM 218.30.113.*
核心观点是不要用用理念世界的标尺来寻找现实世界的爱是永远不可能的。
关于道德哲学,我有另外一篇文章,那个是我完全原创的观点,感觉稍微扩充扩充可以变一篇博士论文。
【 在 chopinsp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代人,对待自己追求别人,是一个理念论:我要找一个如何如何的人,定义的七七八八;
: 回到,别人对待自己,就去到了亚里士多德:永远要爱这个唯一的我,爱我的所有;
: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 ...................
--
FROM 58.216.238.*
也就是: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哇~
期待将来可以读到大作。
【 在 QoQoQ 的大作中提到: 】
: 核心观点是不要用用理念世界的标尺来寻找现实世界的爱是永远不可能的。
: 关于道德哲学,我有另外一篇文章,那个是我完全原创的观点,感觉稍微扩充扩充可以变一篇博士论文。
--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