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的二律背反(Antinomies of Pure Reason),这是他对形而上学传统中关于宇宙整体性问题的批判性分析的一部分。二律背反(antinomies)指的是当理性试图超越经验界,试图认识“世界作为整体”时,会陷入对立的、但看似都能被证明的命题之中。
其中,关于宇宙的无限性,康德提出了第一对二律背反(First Antinomy),涉及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或无限性。具体如下:
第一对二律背反:世界是否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
正命题(Thesis):
世界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在空间上是有限的。
论证:
1.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那么意味着无限的时间已经过去,但无穷的时间不可穷尽,因此宇宙必须有一个起点。
2.如果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那么它就无法作为一个“整体”被认知,因为整体必须是一个有限的概念。因此,宇宙在空间上必须是有限的。
反命题(Antithesis):
世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空间上是无限的。
论证:
1.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那么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时间的空无”(即没有事件发生),但空无中不可能产生出存在,因此宇宙必须是无始的。
2.如果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那么必然存在一个边界。但边界之外是什么?如果是虚空,那仍然是空间的一部分,因此宇宙在空间上必须是无限的。
康德的批判
康德认为,这种二律背反的出现,是由于理性误用了自身的概念,把“宇宙整体”当作可以被经验认识的对象。但实际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理性构造出来的理念。因此,这种关于宇宙有限或无限的推理,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幻象,无法通过纯粹理性来解决。
康德的解决方案是区分现象界(Phenomena)与物自体(Noumena):
- 现象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和经验所认识的世界,在其中我们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框架。
- 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但超出了我们的经验能力,我们无法认知它的真正性质。
因此,关于宇宙是否有限或无限的问题,是人类理性试图超越经验范围时所产生的“伪问题”(pseudo-problems)。康德的批判哲学表明,理性在超出经验范围时会陷入自相矛盾的推理,因而这些形而上学问题不能被彻底解决,而只能被批判性地理解。
结论
康德的二律背反揭示了理性在处理超经验问题时的困境,强调了我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这也成为他批判形而上学的关键论证之一,并为后来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