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请问如何能够快速涨球?
首先搞清楚高手和低手之间的水平到底差在哪儿,是解答如何涨球的唯一前提。
其次,看明白了四个方面的差异,就要意识到,要想涨球,就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可以不齐头并进,但不能有明显的短板。
最后,这四个方面想哟得到提升,需要的是一定时间和强度的系统训练,很难短期内快速提升。
最后的最后,如果剑走偏锋只选一项的情况下,先看各种发球视频,琢磨明白制造各种旋转的原理,然后苦练发球及发球后的抢攻,练成“一招鲜”所花的时间,可能会远少于在四个方面都取得突破,但这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和强度。
以下四个方面是一般玩家和高手之间存在的巨大系统性差距。
神经反应速度,神经反应效率、肌肉与关节运动的速度和精度、认知决策模式
第一是神经反应速度的差异犹如鸿沟。
简单反应时(实验室条件)职业选手:180-220ms 业余爱好者:250-350ms 。差距:70-130ms(相当于球速20米/秒时,做出同样判断的情况下,乒乓球向前多飞行了1-2米远)。
基于实验数据和实战场景的神经延迟,在开局等实战情况下,职业运动员和业余球友之前的反应差异如下:每板球多获得0.5-1.2米移动准备时间,多15-25°的拍形调整余地,多30-50%的旋转判断准确率。
第二是神经反应的方式不同导致效率差异明显。
一是判断时间节点提前。职业选手依赖模式识别,依据对手挥拍轨迹、站位习惯等,提前100-200ms启动反应和判断,并做出对应回击动作,业余选手多依赖球过网后的神经反应(被动应对)。实验数据:职业选手发球旋转判断准确率(85%)vs 业余(35%)
二是神经资源分配。业余者击球时大脑广泛激活(前额叶过度参与),职业选手仅需脊柱神经-小脑通路-对应肌肉的运动神经的局部激活(下意识肌肉记忆自动化处理)。
第三是肌肉控制与关节运动的精度和速度差异。
动力链协调,职业选手的蹬转收动作误差角<5°,业余者常>15°(导致能量传递效率差30%以上);精细肌群控制,比如腕部微调速度,职业选手可达500°/s(制造旋转),业余者通常<200°/s;对落点控制的空间误差,职业选手落点控制标准差<15cm,业余者>40cm。
第四是认知决策模式,也就是技战术调节和错误修正速度
这是开局比赛中,基于技术能力对有效战术进行选择的能力,有人也称之为阅读比赛能力。优秀的职业选手在1-2个回合内调整策略,业余者需要5-8个回合,甚至在整场比赛中都无心也无力做出调节。
--
FROM 119.146.243.*
左推右攻直板打法的反手,和直拍横打的反手,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发力体系。有功夫改直拍横打,还不如上横拍来的直接。
左推右攻的反手,是向右后方引拍,用右侧髋部向前直接转着顶出去,主要用于防守,最多也就是加力推,这个动作和正手攻球的动作的发力机制差不多,区别是正手攻球髋部需要向左前方多转一点,推挡直接向前就行。
直拍横打的反手,不管是尹航、房胤池都反复说过,跟横拍的反手没有任何区别。不管是拧拉、拉下旋,都需要右侧肩部前顶,往腰髋看,也就是右侧髋部是顶在前边的,击球的时候右侧髋部要向右后方转动。
这两个动作是完全相反的,左推右攻打的越熟练,越难以找到直板横拉的发力和动作框架,基本属于从头练起。
【 在 hu196927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谢!说说我的情况吧,左推右攻,正手弧圈球,积分1750左右,也有教练指导,教练一直建议我改直拍横打,还在犹豫要不要改。目前主要问题有几个:一是吃发球,尤其是两个大角的急长,看不出上下旋,还有勾手,老是误判。二是还原慢,没有连续
: :
--
FROM 119.146.243.*
不用怀疑,左推右攻改直板横拉,跟改横板难度差不多或者说更难,因为直板握拍决定了用反面横拉的难度要大于横拍反手,当然打出的球质量也不太一样,直板横拉可以拉出类似横拍用拧拉感觉搞出来的侧旋球。
【 在 profscorp 的大作中提到: 】
: 推挡和横打,是两个体系了,这要练就得从长计议了,这个过程我怀疑不亚于直接改横板。不得不说推挡确实已经落后了,看你的实际情况了,周围还有推挡大神吗?
: 继科有个学员就是打横打的,继科让他用横板试试,无缝连接。所以横打和横板之间的区别可能比横打和推挡之间的区别要小不少。
: 您有教练,那不是很方便吗。像还原这种,注意练习脚步的到位。
: ...................
--
FROM 119.14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