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又想,我为什么不喜欢散文性质的诗。
一种是对生活描写得细腻温情,精微之处或结尾又不乏灵动升华的诗,除非语言极度克制,否则换掉断行,变成散文毫无违和,这是我非常不喜欢的类型。
二是这类诗的诗意过于依赖风格基调和场景基调,缺乏智性的张力。
我更喜欢语言克制凝练,逻辑跳跃,想象力奇异的诗,比如仅仅就朦胧诗而言,也就北岛和顾城带一点这种风格。
但此时,我又了解到诗意要传达给读者,必须基于真实性才会产生“言之有物”的可能。我发现自己最早写诗,是为了给自己还没写成的小说配诗,虽然诗的内容也真实表达了部分自我,但因为缺乏铺垫,诗的意象都被架空了,不会有人明白有些绚烂的词汇指代了什么。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明白每个抽象词汇的背景,并且,词汇选择太过随意,导致情感和意境显得浮夸,如果有故事作为铺垫,也许是一种升华。可惜,正是因为缺乏代入和背景,有些诗的意境也被架空了,看起来完全是玄幻小说的路子。就算咏物的部分完全是全新的视角,但情感部分依然显得不真实。
然后,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类似散文性质的诗如此流行,因为它在一开始就往铺垫真实性的路子上走。
诗是需要提高语言陌生度的,而散文却要降低陌生度,散文诗为了平衡两者,就只在关键处提炼灵动,而不是进行大量跳跃与升华。
虽然还是不喜欢散文诗,但当作散文读也是很好的。而且,它这种用平实的内容和语言来保证真实性的做法也可以借鉴,来避免写的诗过于空中楼阁。
当然,热烈的正向情感在当代已经不被认为具备艺术的真实性了,虽然生活的真实性还在,但很难再表达出现代性的诗意。
浪漫主义时代已逝去,更何况是诗,没有新意的东西本身就不能被定义为诗,当然,我们每个人的新意只存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语言结构中,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能写出被自己定义为”诗“的东西,很难写出既真实又具有大众“新意”的诗。
在现代,批判和讽刺更容易通向真实性,这是当代存在主义困境的写照。围绕批判,可以对批判进行再批判,只是不能局限于冷嘲热讽,还需反向升华。
批判与讽刺性的现代诗非常多,也有些是散文化的,依然是我不喜欢的风格。这种风格的节奏性,跳跃性,冲突性和灵动性都会相对缺乏,只能在言之有物与真情实感上做文章。
--
FROM 114.24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