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比较诗学》绪论
只有当材料是跨文化的,而且取自某一可以算得上完整的历史范围,“比较诗学”一词才具有意义。
比较诗学理所当然地是一门内容广博复杂的学科。
诸如“虚构性”(fictionality)、“再现”(representation)和“小说”(novel)等常用术语远不是文学与生俱来的属性,它们只不过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虚拟物。
“诗学”可以定位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只不过是“比较诗学”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说明:这里作者是想要批判这一观点,即想要表达的是“比较诗学”并非仅仅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的另一种说法。
四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视图理解莎士比亚对他自己的艺术的见解,这一研究过程与表演和翻译一道,促恒了戏剧史的诞生。
如果我们单一某一个重要作家、传统或理论体系感兴趣,那么将其他作家、传统或理论纳入考虑范围会更具吸引力。
考察他种诗学体系本质上就是要探究完全不同的概念世界,对文学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充分的探讨,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确立那些众多的诗学世界的原则和联系。这将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如果他当年是以荷马史诗和希腊抒情诗为基础,那么他的诗学可能就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了。
就连那些对文类研究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将文学作品分为大语某一单部作品而小于“文学”这一整体的若干部分的各种想法是有益的,事实上也是必需的。
亚里士多德建立于戏剧之上的《诗学》说明了文类这一概念的有效性——至少它可以表明,其他文化的诗学也同样是建立在我们所假定的文类之上的。
所有别的诗学体系都不是建立的戏剧而是建立都在抒情诗之上的。
极其奇特的是没有一种原创诗学是建立于叙事文学之上的。
贺拉斯的《诗艺》是极其重要的著作,因为它将一种富有强烈情感(而很大程度上还富有表情)的诗学介绍到了西方并使其得以传播。
--
修改:wangchen FROM 121.22.98.91
FROM 121.22.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