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请教个问题:利用氢传输能源现在技术难点最大在那里?还是说成
氢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导致的氢储运难题。
四个最:密度最小,分子最小,气体爆炸范围最宽,液化温度-253℃(差不多最低)。
导致氢气的体积能量密度低、易泄露、储氢材料易氢脆、无论是高压还是液化(甚至实验室阶段的金属吸附)成本都极高,敷设的氢气管道和加氢站投资成本更是离谱,还要远离人口居住区域。
欧洲现在基本上转为Power to X方案了,也就是通过绿电制氢后以甲烷、甲醇或氨等型式来储氢,储运都以这些高含氢能源载体方式,现场以化学方式将这些能源载体的氢化学反应出来使用。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氢可以用光、风这种很难稳定输出的能源制备,传输损耗也小,无论是直接当热量来源还是电池,都没什么污染,现在还没什么大的进展,到底是啥原因。
: 原来说日本在奥运会要搞个示范传输线,因为疫情也没搞了。
: 氢能源火车、汽车也都有了,但是貌似也是用是石油工业产生的氢气。
--
FROM 117.86.42.*
厉害国某央企去年一年弃氢几万吨,绿氢现在肯定是价格太高,虽然在光伏补贴取消、风电补贴接近没有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降下来了,但不代表这些电能制氢的成本也降下来。
国外现在忽悠中国大搞特搞氢能(尤其是汽车行业),实际上欧美日韩搞的氢基能源载体,譬如甲醇和液氨等,这两种能源载体在储运方面的成本非常低,甲醇常温常压下就是液态,可以用极低的代价升级改造现有的管道即可满足甲醇的储运要求,但是现在国内无论是汽车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还是储能发电方向,甲醇都不算新能源,国内在高效低成本甲醇制氢方面都没有几家技术研发机构企业。
【 在 thwolf 的大作中提到: 】
: 主要还是成本问题。
: 制氢端,化工副产氢但凡有点正经用途(工业原料),都比用来发电划算。
: 发电端,电到氢再到电,总体效率30%-40%,在出现极大量风光水弃电之前,经济上都是不划算的。
: ...................
--
FROM 117.86.42.*
现在这个阶段谈论绿氢确实很扯淡。
蓝氢的成本都没降下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电解水制氢,从经济性上来说完全就是忽悠。
【 在 zhenniub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很明显是糊弄人的。从内蒙运广州,目前看只能是电-氢-氨/甲醇-氢这条路线,但成本也不低。
--
FROM 117.86.42.*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当然没必要用氢气制甲烷了。
不过甲醇和氨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再利用碳捕捉的CO2来反应制成绿色甲醇和绿氨来存储。
这个路线的基本逻辑是液氢存储的高成本高能耗。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意思是氢气和甲烷混合存储?还是先变成甲烷再变回氢?这就多余了吧
--
FROM 210.21.4.*
分析文章有,但论文没有。
可以搜搜绿色甲醇和煤、油气制甲醇,绿氨和化工制氨的成本对比文章。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经济角度分析,有相关论文吗?
--
FROM 210.21.4.*
知乎还是什么文章有,我重点关注应用端,对能源产生端不怎么关注,只是记得看到过那么个结论和几段成本分析论证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过的文章,麻烦推荐一个,最好不是百度的东西。
--
FROM 210.21.4.*
我个人也支持天然气是绿色低碳能源的看法,但是中国和欧盟因为自身不产天然气,为了能源安全而不主推天然气。
【 在 acalism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天然气本来就很绿色
:
--
FROM 117.86.93.*
反正现在国内还没有把甲醇列为清洁能源,吉利李书福一直在呼吁国家把甲醇列入清洁能源范畴。
我认为现在强行上氢能源不合适,应用端也只有商用车方面才可以适用,铁路水运航空方面储氢都是难题,而加氢站和储氢管道又是非常庞大的投资。
欧洲的power to X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案,在储氢的技术难题和成本难题彻底解决前是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方式。这个X主要就是三个氢基能源载体:甲烷、甲醇和氨。
【 在 acalism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么,甲醇究竟算不算绿色能源?
:
--
FROM 117.86.93.*
现实情况是现在甲醇还没有被国家列为清洁能源/新能源,而汽车行业已经因为某些企业的利益而鼓吹上马氢能了,高纯氢的储存输送和在交通行业的直接应用,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成本角度,难度很大、限制太高。
【 在 ett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无论是安全性还是能量密度或者现有设施利用,甲醇比氢优势大多了,将不稳定风光发电储存备用,可以直接利用现有汽油产业链,应该很有发展潜力。
--
FROM 117.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