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数学尚有逆袭的,语文几乎没有吧?
我娃的语文老师是给总结了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大家都是直接套用,应考倒是挺好使,
———— 这么牛,能分享吗?
【 在 kathyy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没有做一下娃的阅读理解题?我觉得反正我自己也做不明白。读书和阅读理解试题完全是两回事啊,后者就是玄学...
: 我娃的语文老师是给总结了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大家都是直接套用,应考倒是挺好使,但跟文学素养的提升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
--
FROM 120.85.115.*
我把天赋划分了下,表层天赋 潜在天赋
多数人还在用表层天赋,没有努力到激发潜在天赋的地步。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得把你的经验讲给我家熊孩子听听
: 没有足够投入,连天赋俩字都别提,不好意思提
--
FROM 120.85.115.*
唉,看来我的语文成绩不如意,还是投入远远不够啊,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的不是天才
: 我是小时候认字早
: 两岁多开始认字
: ...................
--
FROM 120.85.115.*
我小学时就翻来覆去看一本中国古诗词里的典故鉴赏,就是讲古代文艺作品里用的各种典故的来源什么的,
———— 请问具体书名,谢谢!
【 在 silentoak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为一个高考语文140出头的人,我的建议是你要反思下你家孩子从小看的书是哪类。我小学时就翻来覆去看一本中国古诗词里的典故鉴赏,就是讲古代文艺作品里用的各种典故的来源什么的,潜移默化下对古诗文、用典什么的天然就觉得亲切,所以等到了初中开始学文言文,一点也不排斥。
: 另外我小时候很看爱报纸,一类是父母单位订的参考消息,涉及到很多海外国家的信息,另一类是一个有点文化的邻居长期订的上海的新民晚报。前者让我习惯了纪实报道和社论文的语境,后者则有很多内地当时没有的很接市民生活很的专栏作者关于文化轶事和日常生活的供稿,让我对于现代散文和记叙文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切入到后面初高中自己写东西或者做文章分析就很顺畅。
: 我后来想想也觉得神奇,在一个四线小城父母谈不上什么文化水平的家里我居然能翻到这类书刊,而不只是什么故事大王故事会什么的儿童读物。
: ...................
--
FROM 120.85.115.*
你的理科成绩至少没有拖后腿吧。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门换一门
: 我理科就不行了
: 比较优势一旦形成
: ...................
--
FROM 120.85.115.*
谢谢!
【 在 silentoak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几十年前的老书了,肯定没了。但现在类似的总结诗词里的典故的书很多,不妨找找看。
: 那本书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讲谢道韫的咏雪,用柳絮来比喻飘雪。90年代初一个10岁的小男孩就这么记住了这个“生癖”的名字和“咏絮”这个典故。
--
FROM 120.8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