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学渣”最卷
小娃整个小学,放学后日均在小区玩耍3小时左右,满头大汗...
小区居民普遍认为娃是“学渣”,因为每天看见他玩...
“学渣”数学跑得快,提前了课内进度3年...
因此,“学渣”变成了卷王...
把大多数人给卷了...
跑得快,成了原罪?搞综合是最大的卷
--
修改:scubawh FROM 221.223.193.*
FROM 221.223.193.*
跑得快就是卷,卷被很多人定义为有罪
【 在 Thulium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后一句和前面啥关系?
:
--
FROM 221.223.193.*
是不多,我针对某些人发帖的
现在家长一般不好打听别人成绩,曾经和小区一个娃的家长聊天,那娃确实有些卷,项目很多,同龄,不出来玩。娃妈也激情满满,和我聊娃,有高高在上的王者气势,我来不及表达观点就被她给覆盖了。她默认我娃是学渣,我总不能强行跟她说“我娃是小奥高端班”吧,小学期间,我娃也就这一项值得说的。没机会告诉别人。
【 在 Thulium 的大作中提到: 】
: 应该本版这么认为的不多吧?
: 话说贵小区没有同学了解卧虎藏龙?
--
修改:scubawh FROM 221.223.193.*
FROM 221.223.193.*
其实卷的根源是选拔的科目设置造成的。一直到高考前都主要考的是广度。
我家大娃初中是海淀的优普,以作业多闻名,恰巧我大娃在游戏坑里,很少做作业的,老师频繁找家长但解决不了问题,最终不找了。
当时我在和大娃的游戏作斗争,对中学的学业设置没精力去感受。
家长会时,大娃成绩单一堆60+,瞥见隔壁学霸一堆90+,非常羡慕觉得不可思议,做为学渣的家长,只有一个小学同学的妈妈搭理我,另一个小学同学的妈妈都不搭理我了,在小学时,大娃也是前几名,大家都搭理我的。
大娃小学可谓丰富,国内旅游很多,主要是大陆,香港迪士尼、澳门特区,钢琴、架子鼓、篮球、轮滑、游泳、搏击、英语、语文、机器人...滑雪营、皮划艇营...都是报班的,最终4年级滑入游戏成瘾(姥姥助推、打掩护,以睡觉为名,一人刷剧一人打游戏,夜夜一二点),5年级发现了,之后所有课外全清干净,我和娃一直反复磨合到高三...
小娃与大娃模式完全相反,学前任何东西不学,跟着大娃学搏击(报了一期),做为大娃的报班添头(阶段练习过篮球),围棋是小娃学前唯一认真搞的,介入小奥纯属偶然,1年级转向小奥。
大娃没在真正的竞争项目上有开拓,我对小奥了解贫乏,不知道操作的丰富性。
3年级之前的小奥对娃来说简单,一周一次课,轻轻松松。当时认识不足,应该抓紧超前学习,小学4上完成小奥转入中学是正轨;要进大机构的最高端班级,跟名师。
小学6年,小娃没有音体美,仅有一周一次的奥数,小娃的童年是小区放养的,太放松了。
初中后,感觉时间太紧张了,想拓展得挤时间,又想起大娃初中,一堆90+好像也不是学霸了,小娃达到后,感觉也就那么回事。
其实想让小娃在数理方面拓展,能走到哪儿就走到哪。但综合高考的模式把时间都占用了,去哪挤时间?
跑得快不是卷,综合最占时间,是最大的卷。
【 在 Thulium 的大作中提到: 】
: 应该本版这么认为的不多吧?
: 话说贵小区没有同学了解卧虎藏龙?
--
FROM 221.223.193.*
不怎么在意,也不想他们混淆是非
【 在 Thulium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要在意他们的想法呢
: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
: ...................
--
FROM 221.223.193.*
是现实教育,初中娃渣了,家长竟然不被人搭理了,点在这儿。
【 在 Evazhang727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的描述我都笑死了,家长理你们就么有优越感吗?也搭着我们的学渣娃,没有人理我。你对二娃的描述,觉得小娃适合走综合,没有明显的短板,自尊心强,愿意学习,能在电子产品上和家长协商,妥妥的六边形战士,家长要做的解压就够了
--
FROM 221.223.193.*
是这样,我们赶巧了。真正好的家长没同校,不理我们的也是曾经主动贴过来的。另一个理我们的家长,关系一直挺好,现在关系也不错,偶尔联系。
【 在 omc 的大作中提到: 】
: 娃渣了其他家长就不搭理了这个结论其实不太客观。只能说小学时候你能接触到的家长主要都是奔着你娃学习好主动贴上来的,秉持着“要跟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的那部分家长。其实还有一部分实在家长成天忙着自己小家生计,没那功夫专门花时间结交“学习好的同学的家长”……
: :是现实教育,初中娃渣了,家长竟然不被人搭理了,点在这儿。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修改:scubawh FROM 221.223.193.*
FROM 221.223.193.*
大娃时代赶上08奥运会,大放水时代,一拨人手头宽松了,扎堆玩,报班也总碰到熟人,孩子上课,家长聊天,另外都是头胎,大家都比较兴奋...
小娃时代,做为二胎已经没有兴致了,小学及初中,同学及家长及老师都不怎么认识了。
【 在 corn2004 的大作中提到: 】
: i人家长不在乎这些,都是负担。小学成绩好其他家长也没特别对待。初中更是连同学都没认全,也没加一个家长微信。现在还和小学同学家长瞎聊,也挺好。
--
FROM 221.223.193.*
说这个事,不是在意别人怎么看,主要是反差行为让我非常意外,印象深刻。
大娃幼儿园更多富家子弟,很多去了同一所小学,所以社交范围就自然广了...
小娃同一所幼儿园,富裕层级小了(可能与时代有关),随意择校也管控了,大家都分散了,交往的人很少。
【 在 corn2004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吧,所以不用在意邻居或者同学家长怎么看,又不是他们家孩子。用成绩来评估要不要交往的家长,也没有交往的必要。
: 说起来我们是疫情期间和邻居快速熟悉起来的,孩子们出不去,只能在院子里踢球。疫情最美好的回忆就是这个了。
--
FROM 221.223.193.*
没看
【 在 whatswr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实版的《抓娃娃》?大号练废了练小号!
: 发自「今日水木 on 卷」
--
FROM 221.22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