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娃几何总算跟上节奏啦
说明楼主的娃适合提前学
细嚼慢咽
【 在 wfunny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次考试,题目比较简单,A1班平均分90,整体班平均分80,娃刚上70,被老师咨询是否有啥特殊情况,我怀疑娃天生不擅长几何。
: 第二次考试,A1班平均分85,娃上75
: 第三次考试,题目难一些,娃80分,和A1班平均分持平。娃几何成绩恢复正常水平,不担心天生不擅长几何啦。
: ...................
--
FROM 112.96.198.*
我发现女娃容易犯这种失误,即太听老师的话,做数学题时把时间花在不重要的地方。
主次不分
【 在 wfunny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回答这个问题
: 从初二开学,全等三角形学习有2个月啦,体会下来,就是学习非一日之功。如果没有天赋,就得有"耐力,跟得住,善反思"
: 娃数学学习过于认真,尤其是几何。在学全等三角形时,初期的大部分精力都为了问答题的书写过程,密密麻麻且附带答题纸才能答完,涂改的地方也是密密麻麻。感觉,娃缺乏逻辑思考,写数学像写作文,书写完成作业就很吃力。我很无奈,但娃坚持是老师要求的,吵了多次无效果。考试更是稀里哗啦。
: ...................
--
FROM 112.96.198.*
初中几何就四个字 转化+模型。
学校老师教的模型,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教辅总结的。
老师按照教辅来教的。
教科书上,有一些模型的题,或者用了模型的题,但是不会总结出模型出来。
模型,实际上是常用的解题模块,多个定理推论的组合。
老师和培训机构的总结。
手拉手全等模型,几何原本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的总结。
一线三垂直两全等一等,勾股定理的另外一种证明方法。
手拉手相似模型,托勒密定理和广义定理的见解证明方法的总结。
倍长中线造全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最常见证明方法的总结。
【 在 zljzz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是一贯不支持这模型那模型的,担心形成不思考不总结的依赖惯性,分数宁肯不要也不能演变为背数学模型,不过如果是学校里教的那还行,学校老师为追求分数不至于太过分,最好还是孩子自己推理总结,再定义形成自己的独家命名模型套路和十八般武艺,这样用起来最称手。学数学不需要多聪明的天赋,韧性和反思天赋反而更重要,一点一点动脑,一点一点总结,天长日久,逻辑思维日益精进,学业成绩就会逐步发动开来,越转越快,形成飞轮效用。
: :很难用简短的文字回答这个问题:从初二开学,全等三角形学习有2个月啦,体会下来,就是学习非一日之功。如果没有天赋,就得有"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2.96.198.*
倍角模型,可用于证明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 在 alanju 的大作中提到: 】
: 初中几何就四个字 转化+模型。
: 学校老师教的模型,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教辅总结的。
: 老师按照教辅来教的。
: ...................
--
FROM 112.96.198.*
答题规范的事,是有点不清不楚。
关于跳步,
初一解方程,整式计算,不能跳步。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要写出来。
初二下开始,应用题和几何题里面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省略步骤。方程列出来然后写个解得即可。 应用题和几何题里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不用写步骤。
但,单独的解方程题,都是要步骤的。
【 在 corn2004 的大作中提到: 】
: 主要现在老师水平也不都很高,有时孩子跟我说老师的一些方法/格式,我都发愁。步骤繁琐的,还一步不能跳,不然扣分。还得学完xx之后,才能不写这一步。话说我们小学数学老师都有自己讲题讲着讲着给自己讲不会了。。。
: :
--
FROM 112.96.198.*
这就是老师太教条主义了。
10道题,
前两道按初学者严格要求就好。
后面8道题,按照考试答题要求来。
【 在 corn2004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是你说的这种我也觉得挺好的,我们现在是某一步规定还得写个中文的步骤名。然后说学完某单元后才能免去这步。不写还扣分,不是闲的吗?
--
FROM 112.96.198.*
对普校的普娃也教条
我甚至认为,作业本的应用题除了前两道,后面都把答行印上,如
答:数学课本的售价是 ___ 元/本。
这样小孩就不用手写一遍。
这种答行,每次写2道题,叫做训练规范答题。 再多就是浪费时间。
【 在 Thulium 的大作中提到: 】
: 多数老师的要求对本版牛娃都偏教条,越是普校越如此
:
:
--
修改:alanju FROM 120.85.112.*
FROM 112.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