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讲讲六国论
总算看到个好玩的话题
六国论这篇从逻辑来说是完全断裂的
但这不代表作者苏洵水平差
以下解释苏洵在干什么然后再讲课文的逻辑
苏洵这个六国论是权书十篇之一
也就是这种东西他写了十份
权书如名是兵法策略和治国权谋的合集
但他序言里说了写这个东西是不得不写
仁义不好用就要看拳头
苏洵是鹰中之鹰来着
六国论也是苏洵本人理念的体现
总结起来就是要打不要怂舔狗不得好死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刚呢
学古文必须联系作者所在的历史背景
才能看清楚作者的屁股在哪里
苏洵所在的北宋时期边境关系紧张
北宋左手送钱给西夏右手送钱给辽
反正打赢了也送钱打输了也送钱
送送保平安
苏洵就看不下去了
当然作为一个有智慧的臣子
苏洵不能上来就说皇上您糊涂啊
他改个策略
说皇上您看六国他们糊涂啊
反正骂是骂了骂的是六国没骂皇上您
六国论就是这么出来了
这篇课文本身的论证逻辑呢约等于零
或者说睁眼说瞎话
开篇倒是有个论点“六国无了,不是因为打不过秦国,而是因为给秦国送土地”
正常论证这个论点至少要包括几个方面的证明
1.六国努努力是可以打败秦国的
2.六国是在打得过秦国的前提下给秦国送土地
3.六国覆灭的原因是送土地,而不是打不过
然而苏洵是怎么论证的呢?
他没论证直接默认以上三点都对
全篇按照以上都对进行展开
每一段是在换着花样重复论点而不是论证论点
这就是为什么这篇文章从论述角度
很难评
但是这是不是说苏洵就是个大傻子
那当然不是
回到作者的初衷
他不能直接骂皇帝
就要找个话题来蹭
退一步讲
只要能蹭上有机会把观点说出来
他就赢了
况且一般人都觉得六国无了是因为打不过
他跳出来说“不对不是因为打不过”
吸睛效果拉满
大家都来看看是怎么个事
赢两次
这就是双赢
难道北宋一众皇帝大臣不知道六国怎么无的吗
为什么这种睁眼说瞎话的文章还成了千古名篇
因为胜在立意
送钱这事确实谁也不想的
不想呢但是还没办法
没办法呢心里还憋屈
苏洵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于是论说文的角度
不及格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蹭话题搭车角度
典范
※ 修改:·tokilltime 于 Feb 22 12:28:20 2025 修改本文·[FROM: 142.179.74.*]
※ 来源:·
https://exp.mysmth.net·[FROM: 142.179.74.*]
修改:tokilltime FROM 142.179.74.*
FROM 142.179.74.*
如果娃学到这篇能看出来这个论述一窍不通
那语文就是学得不错了
学文科也需要有好奇心
看出蹊跷的地方
然后探究为什么写成这样
就会有乐趣
硬学确实很无聊
另外魔都卷我不熟
但是看北京卷和全国卷的话
对古文默背没啥要求
也就考几个金句
一般来说
理解是为了读 背诵是为了写
国家对古文学习的要求是希望学生有阅读古文的能力
而不是期待学生用古文写作
因此在学古文时 应该侧重翻译和理解
背诵没有那么重要 至少高考卷来看不重要
【 在 lurh 的大作中提到: 】
: 讲个好玩的事情
: 我在日历的明年里记录这件事情,问问老大学了六国论什么感想(现在还没学)
: 作为理科生,我都不记得六国论谁写的,写的啥,更不用说的当年是啥感想了...
: 但是如果要背的话,当年肯定是会背的....
: 可见是多么的断裂..和所谓的政治教育是多么无效,所谓的达到什么目的是多么荒诞
--
FROM 142.179.74.*
是吧是吧 哈哈哈哈哈
【 在 vodka 的大作中提到: 】
: nb!
: nb!
: nb!
: 写了这么多字居然没敏感
--
FROM 142.179.74.*
这篇总体来说没有论证任何事情
通篇在骂 含沙射影那种:)
【 在 Thulium 的大作中提到: 】
: 完全不记得我们那时候学过六国论。意思是和版友如下观点有不同意见?
:
:
: 前几天把苏洵的《六国论》重读了一遍,不禁慨然:多么标准的一篇议论文啊!全文六百多
: 字,开篇直抛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再看那论证丝丝入扣
: ,一气呵成。
--
FROM 142.179.74.*
这三篇里确实苏洵这篇写得最好
贴近时事 骂得爽利 还让人抓不到把柄
苏辙那篇过于合理 就没什么创意
苏轼那篇……过于离谱 不知道他写这个想干啥
【 在 ohyout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现除了苏洵写了《六国论》,苏轼苏辙也各写了一篇《六国论》。
: 看来是三苏不时一起切磋,父子三人同写一篇“命题作文”《六国论》就是切磋成果之一,哈哈
--
FROM 142.179.74.*
看出这个论述离谱不需要太强能力 学会分析课文就行
但是很多人都喜欢忽视语文课本 这就没办法了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娃学到这篇能看出这个论述一窍不通,能去查找背后原因,不只得语文学的好,而且认知能力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都得到位,这娃的思维能力在同龄人中绝对是佼佼者。
:
: 我的学生时代纯靠死记硬背是想动脑子都不知道怎么动那种,六国论学没学过早就忘了,六国为啥会灭那也是张嘴说不出一句来。我对六国论的评论正是沿用你第一段的实践,本质是思维能力达标的结果,而不是本身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对我而言,这样的思维能力已经迟到了,希望孩子能比我早一些。
--
FROM 142.179.74.*
嘿嘿嘿(o^^o)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古文很头疼且毫不感兴趣的我
: 竟然能一气呵成地认真看完了全篇
: 印象楼主说过是文科生,想来该是top2至少C9这个级别的吧?
--
FROM 142.179.74.*
议论文三要素啊 论点论据论证
这个套路肯定讲议论文都会讲
然后你就拿这个套路去套六国论
好的论点它有了
然后 论据和论证呢?
你就会发现苏洵啥也没证
他就论点往那一搁 就开始自说自话了
于是就知道这篇不对劲了嘛
基础结构是很重要的 我写过很多遍这个重要性了
语文课本教的就是基础
基础的意思就是 想要超出这个范围就必须先具备的东西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师分析课文的时候真的会这么讲吗?还是学生必须得独立于老师的课文讲解自己来分析……
--
FROM 142.179.74.*
啊我开个电脑 有点复杂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错,议论文肯定这么讲,但是古文可就不一定了。贴个网上的教学资料,当然仅供参考。我也不知道学校咋讲,但我猜会是这么讲。
:
: 写作特色
: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就“赂秦”与“不赂秦”两类国家分别论述,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国),则“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证明了分论点一:“赂秦而理亏,破灭之道”。继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灭亡,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逃不开灭亡的命运,这就是所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仍是“弊在赂秦”。
: 接着通过假设进一步论述,指出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人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 最后借古论今,委婉地劝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逻辑缜密。
: 2.对比论证,中心突出。
: 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形成对比:文章第3段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 再如最后一段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契丹、西夏等边境小国,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 还有如“赂者”与“不赂者”形成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形成对比,等等。文章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
FROM 142.179.74.*
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需要论证: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 六国赂秦
3. 破灭与赂秦的直接因果关系
以上一个也没论证……
如果到这还看不清楚,那么可以尝试总结各段大意
总结各段大意
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的自己亡了,没赂秦的因为被连累了所以亡了
第二段:秦国贪得无厌,赂秦越多,亡国越快
第三段:齐国没赂,但别国都赂秦亡了,它也不能独存
第四段:有好处给秦国,不如给人才好处对付秦国
第五段:六国比秦国弱,还有机会不赂而胜,某朝本来挺强还忙着送钱,这就很难评。
你看,这篇文章就是从头到尾啥也没证,就一个劲的重复:因为六国赂秦亡了,所以六国赂秦亡了。而且吧,1跟5是矛盾的哎,你老苏不是说六国打得过秦国吗,怎么最后又说比秦国弱了?
全文都是为了最后一句服务的。这就是个披着议论皮的吐槽文。
至于参考资料怎么夸它,那是参考资料的事情。一篇文章各段写了什么,这是客观存在,证了就是证了,没证就是没证。学好分析课文,学会分段分层总结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就可以看穿很多事情了。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错,议论文肯定这么讲,但是古文可就不一定了。贴个网上的教学资料,当然仅供参考。我也不知道学校咋讲,但我猜会是这么讲。
:
: 写作特色
: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后就“赂秦”与“不赂秦”两类国家分别论述,层层深入,反复论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国),则“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证明了分论点一:“赂秦而理亏,破灭之道”。继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灭亡,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逃不开灭亡的命运,这就是所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仍是“弊在赂秦”。
: 接着通过假设进一步论述,指出六国如果不赂秦,团结天下的人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
: 最后借古论今,委婉地劝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逻辑缜密。
: 2.对比论证,中心突出。
: 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形成对比:文章第3段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 再如最后一段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契丹、西夏等边境小国,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 还有如“赂者”与“不赂者”形成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形成对比,等等。文章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
FROM 142.1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