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北京19名中学生保送清北
因为客观规律就是如果那阶段开发并选拔就能筛出来
选数学就考数学,多合理啊。
【 在 wbgw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大附怎么做到如此精准筛选到牛娃的?简直就是奇迹,早培在五六年级筛选,离高二高三还有六年,靠早培那一张卷子就能把全北京最聪明的娃筛出绝大部分。
--
FROM 49.7.238.*
选拔手段差异和品牌认知差异
【 在 ly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按说8中也应该有一批zp的,为啥一个都没有?
--
FROM 49.7.238.*
从竞赛成绩结果来看,选什么考什么,基本上选40个就能把top30一网打尽。
除非选拔模式心猿意马。
【 在 whatswr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选拔手段不一样,选拔人数不一样。早培的初衷是挑30个超常儿童。但再准确的方法也无法遴选出30个超常儿童就是超常儿童,并在未来全国竞赛中出人头地。为了把显性的的不显性的超常儿童一网打尽。最好补救措施就是多多益善!
: 发自「今日水木 on 木兰替父从军马尔代夫钓鱼」
--
FROM 49.7.238.*
你看我的表述都留了一点余地,而且有天赋不拼那也没办法。
回望十年,老大的选拔是经得起考验的。
【 在 USSRCCCP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一定,今年一个数学国集当年迎春杯二等奖
: :
--
FROM 49.7.238.*
这个问题应该倒过来问,为啥会有。
照理应该人大附无限接近包圆(数学,物理)。
【 在 cosmonova 的大作中提到: 】
: 六小强就缺清华附和101,尤其清华附,怎么也没有
--
修改:hfyx FROM 49.7.238.*
FROM 49.7.238.*
竞赛每个年级就三四十个人,早培招一百多,这三四十个只要愿意去,大概率就覆盖了。
便利这个嘛,在小升初环节对竞赛选手的价值还是很模糊的,不容易根本扭转偏好。
北大附具体到信息学是有些明确的专项优势,吸引一些信息学牛娃。
【 在 cosmonova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华附毕竟六小强第二,而且清华附和清华不是有便利关系,这最末的北大附都有俩
--
FROM 49.7.238.*
姚班选手的级别也不需要从清华附去。
普通强基是可以的,能体现便利。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会不会受清华看待五大学科竞赛的看法影响,感觉快就剩姚班这个招牌了
: 我看这几年清华附好不容易有几个自己坚持弄的,到了初升高都跑别的学校去了
--
FROM 49.7.238.*
就中学竞赛而言,你完全不了解情况,也不了解这个娃娃群体在这个年龄段的特征。
【 在 wfunny 的大作中提到: 】
: 此外,早培过早的选拔了人才,且半职业化数竞培训,其实是扰乱了市场。
: 数学能力主要由大脑前额页等相关区域来支撑,通常情况下25岁才完全发育。 5,6年级就筛选过早,就如身高发育,长得早,并不一定长的最高。
: 人大附过早的选拔,突出的竞赛成绩,一定程度上垄断了竞赛的途径。而垄断,对于整体通常不是最优解。
: ...................
--
FROM 49.7.238.*
只靠自己当然不行了,都是要在外面机构上课的,家长主要是项目经理,负责报课花钱。
【 在 ffev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学生和家长想自己搞学科竞赛基本不可能
:
--
FROM 49.7.238.*
全国每年上千万高考生,260个国集保送,金牌不过数百人,十万分之一的群体,当然绝对小众。
行业知识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其实也没那么复杂,这个赛道需求方小众,市场供给也很窄,除了本地那几个老师,就是武汉,因为大家都是在一起混好多年的,突然天上掉下来一个机构,一个老师,想骗人也不容易。
【 在 ffev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己选个靠谱机构都不知道选谁,不被骗就不错,奥赛金牌这个赛道太小众了
:
--
FROM 49.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