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看来高中的加工能力差异确实大
这事儿的变量太多,说不清楚原因的。即使是真的,也是很多因素包括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在 Itsrain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惊闻一个郊区一中把全校前10名安排到经常出省状元的外地TOP高中借读了,而且其中一个在TOP高中是前几名,有机会考清北了。这个郊区一中以前十年都好像没有清北的,一本率也才50%多。
--
FROM 115.171.156.*
从清北角度,渣校牛校的主要区别的确就是生源聚拢程度吧。比如山东,2023年高考前150名,分布在75个学校...这既不能说明它牛校不强,也不能说明它渣校有两下子,唯一能说明的就是它不让掐尖。
【 在 ffev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某些人觉得能去TOP2的即使在渣校也能去TOP2
--
FROM 115.171.156.*
那当然,但不影响能进top2的在渣校也能进
我觉得举加工能力的例子,却用清北当标准,是很不划算的论证方法...
【 在 ffev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牛校的老师比渣校强多了
--
FROM 115.171.156.*
这就很难说了。
我的中学母校,一个县中,很多年都是每年一两个top2。后来被县被划到市区,学生可以上市里的学校了,县中就再也没有清北了,但每年高考完了县里发奖,top2的大奖还是一两个,完全没多啊。搞笑的是再后来,又调整,又变回县了,学生又只能上县中,于是又开始每年一两个清北...
【 在 ffev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更多的是在牛校能进top2的,在渣校只能去普通985
--
FROM 115.171.156.*
现在讨论的是考清北。
“生源差不太多”的情况下,考清北的比例也是差不多的。师资不但不是“决定性”的,而且还是非常无关紧要的一个因素。
【 在 haole99 的大作中提到: 】
: 师资和生源都重要,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 生源差不太多,师资就是决定性的。师资差不太多,生源就是决定性的,非要说一个决定一切,都是片面的。
--
FROM 115.171.156.*
几十万人口的县城,每年的初中应届毕业人数不超过1万,高中应届毕业生不超过5000。
如果仅在这10000初中毕业生(不去外面)里掐尖,每年稳定10+清北,那的确很强大,强大到秒杀衡中本体在河北几十万考生范围内掐尖每年才输送100个清北的加工效率:)
【 在 haole99 的大作中提到: 】
: 例子前面举过了,几十万人口的县中,几十年前3-5年才出1个清北生,后来换了校长,再把学生送到衡水培训,近些年每年稳定输出10+清北生,完胜隔壁近十倍人口的知名城市,该城市早年的教育和清北考生数对老家县中是碾压式的存在。
--
FROM 115.171.156.*
哪里不对?
【 在 tearofblu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比例不对啊
--
FROM 115.171.156.*
日照有好几百万人呀,每年全市也就十来个清北啊,比楼上那个几十万人县城每年10+清北的可差远了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山东有个日照东港区,人口几十万,清北每年十多个。隔壁下属有两个县,其中有个40万人口的每年清北稳定几个,另一个人口近120万的清北年均还不如这个40万的。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5.171.156.*
东港区能有几个强基啊?全山东的清华北大强基加起来一年才几十个。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照东港区就超过10个了,你可能没算墙基啥的吧。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5.171.156.*
具体数字我不清楚,但你把这些区划全加起来,一年也就十几个吧,二十个顶天了?
日照可是几百万人的地级市啊,比起稳定10+清北的河北几十万人小县城,差距挺大
我就是觉得那个数据是明显不具备参考性的,要么数据本身有错误,要么数据背后有其他原因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照一中和日照实验中学两个加起来估计就10多个了。
: 咱就不说日照市区了(东港区),光看日照下属的两个县莒县(人口约120万),五莲县(人口约40万),莒县人口是五莲县的3倍,年均清北人数经常被五莲县超过。同一个属地的人,智商啥的应该是差不多的,区别就在教育水平上,五莲县的教育水平远超莒县。
--
FROM 115.17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