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文章成上海高考作文,作者回应
“因为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不太适应现在的教学,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注重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就习惯于现代白话文的这种概念范畴了。所以这次正好是一个契机,很荣幸有机会推广一下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我看到也有很多人骂我,没关系,我也能接受。”
这段话很难理解想说啥。
1,汉语思维是建立在汉字意境基础上的,但这3个字怎么关联并足以代表汉语思维呢?好像不是一条关联顺承路径哦。
2,既然现在的语文主体教育形成了白话文的概念理解习惯。你不考主体教育的成果,而偏要侧重考建立在汉字思维、汉语思维基础上的某种思维方式。而且从这段话,看不出啥是汉语思维,也看不出这3字能代表怎样的汉语思维。再说考的也不是这3个字,是这3个字代表的行为状态,这些行为状态和汉语思维有关联吗?
看不懂啊!
【 在 nisus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澎湃新闻消息,上海文化学术圈很快“破案”,这位学者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胡晓明。他在一篇发于“文汇笔会”的《胡晓明:古人说“文章九命”,太悲观了,我归为三个字:专、转、传》里谈及“专、转、传”。
:
: 6月7日中午,胡晓明表示:“可能很多同学会骂我,觉得一看到这个题目会有点懵,因为他们不太适合这种很中国式的强调汉字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可以写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 ...................
--
修改:scubawh FROM 221.223.193.*
FROM 221.223.193.*
我很赞成你的论点,也是符合我的认识的,但你随便提出的论述形式就很丰富,我就形式简陋。
很多偏理工的人,可能缺失的是形式体系的认知与构建,大家说是套路,套路的目的是构建形式体系,而套路本身不是目的。
如果是这样,我比较奇怪的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直接教授形式组织逻辑?而要通过套路去诱发建立这种能力架构体系?掌握根本,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为顺着走,而现实的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倒着走呢?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海这个题本质很简单,只是套了一个壳而已。
: 如果让你论述“学术圈的高深理论要变成传世精品,是不是一定要经过对普罗大众的科普和广泛传播”
: 那你立刻就知道肯定不是嘛
: ...................
--
FROM 221.223.193.*
我对 语文的认知确实存在偏差,思维不活泛(就是呆板,变通性不行),就是不开窍那种。
这可能也体现了某种思维局限性,在某些社会层面也就表现能力比较僵化。
从整体来看,文人具备更多的变化性,不专致,所以文人代表分化,只要给定不同的诱因,文人就会变换不同的面貌...是否可以说,文人可用而不可信?
科目属性特征影响人的属性特征,影响人的底层逻辑。
教育的上层设计应该就是针对人的属性吧。也可能转变为针对各种形式的正确了。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你对语言逻辑的认识有偏差
: 跟理科不一样 文科的一切都可以说是无法严格证明的
: 所以语言逻辑仅仅可以用来“表达观点”
: ...................
--
FROM 221.223.193.*
你说得对,我想多了
做好当下顺着走就行了,胡思乱想本就是自讨苦吃,归根到底就是不开窍,越不行还越喜欢牢骚。
好在我还没有指点娃,娃按着老师的框架写,我看着别扭,通过和你交谈,我知道其实娃是对的。
我需要观察的是,娃是否足够顺从这个模式。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的问题其实是过度解读了
: 把语文看成玄学
: 玄学那当然就没法学
: ...................
--
修改:scubawh FROM 221.223.193.*
FROM 221.223.193.*
我的错误认知是:总是自以为写作要提炼出更好的意义才能得高分,潜意识要求高,造成写作困难。
在社会上也存在这个问题,只要脱离了实际指向,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所以社交就不行。别人说了90%的废话,但社交好了。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以尝试买本作文选挨个提炼提纲
: 做一百篇左右你会明白这全是模版发文
: 就跟写毕业论文那个模版一样
: ...................
--
FROM 221.223.193.*
是的,我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有点明了啦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文重在勤劳
: 认多了练多了分数就上去了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221.22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