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再贡献一个学校的高考成绩:十一学校
8人新领军英才等计划提前进清北,686以上35人,670以上110人,650分以上240人
--
FROM 202.204.224.*
不知道英才在这8个里占几个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英才估计能占几个?
--
FROM 202.204.224.*
我觉得十一的理念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积累让人生得以持续发展的能力,毕竟人总要学会独立。能进入六小强高中的学生没有不卷的
【 在 guizhidao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十一学生自主性很强,自制力不强的娃不适合十一,是吗
--
FROM 202.204.224.*
平时和同办公室的同事(孩子在人大附)经常交流,发现十一和其他学校(或者说六小强)都差不多,学生们都是自来卷,也都要靠孩子自我管理,高中了还指望像小学老师那么管真不现实。十一有个过程评价系统,家长可以查看,平时表现都会体现在里面。十一没有班主任,但是有导师,导师和班主任的角色差不多,学生每学期自主选导师,不喜欢可以换。
手机使用也基本一样,老师会发学习资料到学生群,不会发家长群,没有手机确实很不方便,孩子们都用手机查资料。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孩子在哪里都学不好。
十一和人大附一样,都有很多活动和社团,孩子们可以参加。十一的活动可能更丰富一点,传统的有:红窗汇(学生摆摊卖自己的创意产品,如使用了学校的LOGO,营业收入要交一部分给学校)、狂欢节(去年有个很有趣的活动是学生出卷考老师,校长也参加了),泼水节,彩虹跑等。
还有一点,十一开学典礼、升旗仪式从来没有校长和领导讲话,都是学生主持,不过学生规矩教育也有,例如升降国旗的时候,都必须停下行注目礼。第一次去时候没注意是降旗的时间,突然发现正在校园里走路的学生们都停下了,后来才知道是降旗,当时挺感动的。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不用扬某个踩某个。十一这种方式管理成本更高,因为给学生提供了很多选择,例如一学期一次的游学,不会统一去一个地方,也是先根据同学们的意见选出3-4条线路,供大家自行选择喜欢的一个报名。这也给学校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
FROM 223.104.41.*
不是用手机布置作业,作业课堂上就布置了,是老师会发一些学习资料到学生群里。办公室同事的孩子在人大附,说老师也会发材料在学生群,不会发给家长群。当然如果孩子同意,家长也可以进群替孩子收,我知道有个别孩子确实也没有手机,但是很少。
【 在 ly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手机问题很麻烦,我知道一个盲盒考生到高中了都费了好大劲,把手机换成老年机才戒掉。最后盲盒。很怀疑十一这样用手机布置作业的收益大小了。。。
--
FROM 223.104.41.*
没听见哪里说去年裸分50个呢,去年裸分应该是23个,最后录取算上强基65,加上提前走的70个左右。22年应该是这几年裸分最多的一年,40个还是42个,记不清了
【 n2zu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裸分清北35人符合大众认知,
: 不像去年说裸分清北有50人,我说一眼假还被喷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XR」
--
FROM 123.123.101.*
23年裸分32个,最后录取70+,24年是这几年裸分最少的一年
【 在 ludan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听见哪里说去年裸分50个呢,去年裸分应该是23个,最后录取算上强基65,加上提前走的70个左右。22年应该是这几年裸分最多的一年,40个还是42个,记不清了
--
FROM 123.123.101.*
曾经在小红书看到一个十一毕业上清华建筑的学生直播(毕业后成功减肥60斤的一个姑娘,估计也有人刷到过),她说十一把学生当人,我理解不是说别的学校不把学生当人,可能只是十一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尽量不把学生当物化工具,在绩优主义盛行的当下,挺难得,但需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能太理想化,北大附前校长我感觉就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教育工作者,尽管他的理念很好,但是大多数家长和社会并不买账,十一也尽力在把握好一个度
【 在 sunufida 的大作中提到: 】,不会把学生当做
: 十一是毕业生都想一辈子在十一,家长也满意。我觉得这一点比成绩更重要
--
FROM 123.1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