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求问中学生抑郁治好的案例和过程
这都是物资文明发展导致的精神文明沉沦,这类抑郁的原因是群体倾轧导致的,霸凌、pua、自卑...
心理素质从婴儿就要开始培育,一味虚伪的爱只会促发抑郁的高发。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看到一个北京全市区的调查结果,中专职高的孩子、学业差的孩子、农村的孩子,抑郁比例更高
: 日常可能大家不关注那些孩子。
: :
--
FROM 221.223.193.*
对于我最坚定的个人观点,我也会认真对待相反观点,会再复盘一次。
我的观点没有固化,都是可变的,只要反方的观点充沛合理,主体明确。
做为同一个主体,我就会接受并改变自己的观点。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一般是”只是你的认为。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可以多提醒自己:还有别的观点呀
--
FROM 221.223.193.*
是现在的家庭霸凌少了,以前的农村抑郁不是因为物资条件,是因为那些老实巴交的人对自己人并不老实巴交,很多弱者的懦弱或尊严都体现在欺压伴侣了。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前农村女性的抑郁率和自砂率很高
: 现在随着生活变好
: 非常幸运,降低了很多
: ...................
--
FROM 221.223.193.*
对,但我不是这样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直是这个社会的最弱者
: 妇幼老残,承受了最大的压力
:
: ...................
--
FROM 221.223.193.*
当然有固化成分,例如日本做为不同的主体,有利于日本的观点再充沛有逻辑,也不可能接受啊,只能自己造一个自己的,冲突解决不了就战争,一方消亡问题就没有了。
不固化就是针对同一基石而言,自我身份改变不了,观点要建立在自我身份之上,除非愿意改变身份。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个回复就够固化了
--
FROM 221.223.193.*
确定性表达自己观点是不确定的,本身文字表达就存在逻辑悖论,主要是我们泛化了表达的观点,找到表达形式的逻辑与表达观点的逻辑相互有冲突,其实它们本就不是一个范畴。
这种混淆非常容易出现在物理的学习中,我发现很多物理分析的混淆都是参照系不稳固,范畴有交叉。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想跟你说这是两个问题、两回事,但是也懒得敲字。就这样吧
--
FROM 221.223.193.*
综合各方意见,可能 休学1年+慢跑 是最佳选择。
休学1年,晚一年高考无所谓,学业也可能更轻松。
慢跑,附带有身材管理的收获。
【 在 nanoLi 的大作中提到: 】
: 亲戚家孩子高二,省重点学习头部,外形肥胖(稍微自卑些)。2个月不去学校了。去儿童医院测试有抑郁,吃着抑郁药,但是不见好,不想去学校和考试,怕成绩下滑,这不就是恶性循环了。
: 现在吃药一个月了,没有见好转,想问问有没有抑郁好转的案例,都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比如心理辅导,旅游,运动(这个孩子拒绝运动),换个环境等,都用了什么方法。谢谢
: 补充一下,家长学历不高,对孩子在学习方面零要求,远远超过预期,家庭关系稳定。
--
FROM 114.2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