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DF?高职?
好小众的组合,但是真实存在!
偶然一个机会,和一个高职(注:不是职高,就是大专层次)在校生聊天,因为北京的孩子周末会回家,就问起来家远不远?在哪个区?答曰在海淀区。
实话实说,海淀区的孩子还是比较少的,就深问了一下,哪个学校毕业的?答曰RDF!有点儿奇怪,问哪个分校?答曰:中关村的那个,本校!
惊愕了一下,竟然是那个“平时不努力,就去上隔壁”的学校,再问初中毕业后怎么上的老大?答曰:校额到校!
看来政策还是让一些普通中学的孩子上到好学校的,但是底子终究是那个底子!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度过的高中三年?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孩子在高职班里按成绩排名大三时弄个专升本应该问题不大。
她的好朋友是从外省某县中学考过来的,在高职学习也比较努力,一般外地生源考到北京高职,还是比北京落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学习能力的,应该也能升本!
结论:两人殊途同归!
--
FROM 123.112.65.*
大家误会了,我只是陈述事实,没有对校额的政策有任何评论,反而觉得校额到校的政策给了更多普通孩子进名校的机会,但是进去之后又如何,就像楼上所说,个体差异吧,还是看底子吧,不管在哪里上学,自身能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
FROM 123.112.65.*
这个孩子初中是在海淀区的一个普通初中(哪所就不说了),在初中年级排到前10,所以走了本校的校额到校,高中被远远甩了下来,她这个经历,最终进了高职我也很是惊讶。不过想想,北京那么多所高职,每家也能招的满满的,不乏东西海的,也有古筝10级的,都是爹妈从小努力培养的,但是总归有进职业教育体系的
--
FROM 123.112.65.*
不是贯通,贯通是针对中考生的,贯通的起源本末就更有意思了,在职业教育行业工作了近20年了,接触了很多高职学生,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上面一直在搞职业本科,之后职业教育只会越来越多
--
修改:cufefisher FROM 123.112.65.*
FROM 123.1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