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高中男女比例变了
个体不能确论,群体肯定是有差异的。
试想,资源一样的前提下,靠PUA是不可能让整体产生很大的差异的。
具体来说,某女孩学数学、物理轻松,外界怎么PUA也不可能影响她的轻松。
其实,棋类竞技也是这个特征。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体差异肯定很大
: 但群体现象就没法用个体差异来解释了
: 我只是不相信理科女生少是智力差距导致的
: ...................
--
FROM 114.254.174.*
同样的学习环境,当两个群体首次开始出现选择分化时,其实就是智力类型在发生作用。
为什么智力类型会分化呢?
我认为兴趣取向是原因之一(兴趣取向其实也反映最初的思维类型),还一个原因就是语文、英语类及科普类学得太多的原因。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数学竞赛的差距一定是智力水平导致的?
: 逻辑在哪里
:
: ...................
--
FROM 114.254.174.*
那就要分析兴趣的内核了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兴趣是分化的结果
:
: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114.254.174.*
环境舆论 路径依赖 最初也是思维偏差导致产生,之后反向加强思维偏差,可能互为因果吧。
“环境舆论 路径依赖”都是依托于“社会分工”而产生,是针对社会分工而表现的能力进行评判且定义。
如果社会分工导致思维方向偏差,同时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使“分工”导致的偏差能通过基因标记并遗传。
我们设定男性数理强为真,那么,遗传是怎么选定性别遗传的?
唯一的不同就是男性有个Y染色体,那么偏差就来自于Y,Y可能具备某种调节功能从而影响思维模式。
如果设定男、女没有基因层面因素影响思维方向的论点为真。
那么,在当今的卷高考时代,社会环境完全一致,仅凭大众某些观点(其实也有大量人不考虑文理,认为女性更适合读书的观点)就能影响到整体学生的特性分化,这是不大可能的。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个体差异肯定很大
: 但群体现象就没法用个体差异来解释了
: 我只是不相信理科女生少是智力差距导致的
: ...................
--
FROM 114.254.174.*
男女差异,所有的差异,只要承认有差异,我们认为推手都是“高丸”,应该不会错的。
本质男女一样的,但男性多了一个元素啊。
其它异化就是女性有子宫,男性有前列腺,都造成了功能区别。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这么简单的
: Y基因很少,就400多吧
: 最重要的就是高丸决定因子
: ...................
--
FROM 114.254.174.*
会不会是激素原因,俗话说“一孕傻3年”,雌性激素会不会抑制思维?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反正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的
--
FROM 114.254.174.*
意思就是激素配比导致思维的活跃度及方向产生偏移,也就是兴趣选择,进而执行兴趣的专注选择,等等...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激素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含量也就是比例区别。男女体内都有雌激素和雄激素,只不过占比不同。无论男女缺任何一款激素都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
FROM 114.254.174.*
是否可以这样解释:
激素配比就是兴奋调节。
种族经过漫长的自然生存选择,男性、女性进行了均衡分工以达到最有利于生存繁衍的状态。
女性在激素的调节下,抑制了某些向外的能力,而专心于生产小人类。
男性除了提供种子外,专职提供生存保障与斗争,而具备更优的社会生存竞争兴奋度的男人获得更大的生存几率。
如果兴奋度是通过激素配比来调节的,那么激素配比就具备原生的推动效应。
激素配比类似于外挂,而社会科技竞争类似于打猎。
男性的外挂与目标一致,而女性的外挂却是生育方向,造成最高战力的分布偏差。
以上如正确,那么男女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时,就是男孩、女孩加持外挂的起点,激素配比进一步加剧分化,一扬一抑。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激素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含量也就是比例区别。男女体内都有雌激素和雄激素,只不过占比不同。无论男女缺任何一款激素都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
FROM 114.254.174.*
基因配比 类似 兴粪剂 作用
男性是竞争方向,女性是生育方向
女性获取的遗传信息更多,却因为配比原因而被压抑了部分对外竞争能力,自然选择说明了如此更有利于种族繁衍。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激素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含量也就是比例区别。男女体内都有雌激素和雄激素,只不过占比不同。无论男女缺任何一款激素都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
FROM 114.254.174.*
是的,在第二性征之前,也表现了差异,这就不好解释了。
有一种生物说法:在婴儿3岁时,基因对表现智商的影响权重只有2成(说明3岁看大,在智商层面是错误的,可能在个性方面能看出一些),8成是环境因素,逐年升高,直到40岁基因权重才达到8成影响,环境因素被抹平趋势。
如此,高中阶段基因智商还远没冲到天花板高度,男女在头部已经分化明显了,为何?
如果说是环境因素,但环境差别已经不大了,而事实上环境还更有利于女性学习。
为什么在数学领域,小学就产生了高端战力分化呢?小学阶段基因智商对表现智商的占比更低,也可能那些小海哥充分挖掘拓展了基因智商而使基因智商反压环境智商,那么,为什么女孩展现不出强势呢?对于进入高端区域,分母的数量已经弱化,想压制高端分子是压制不住的,现实环境反而是有对女孩有选拔倾斜。
从基因及环境层面都很难解释,确实很复杂,有未知的因素未被发现吧。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也不是这么简单
: 儿童基本没有X激素
: 小男孩和小女孩也不一样
--
FROM 114.2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