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什么俄国数学人才这么厉害?
70年代知识体系低,体现在2000年,为学习模仿阶段
80年代成才后,工业体现基础完成,效应体现在2010年后,为发展阶段
其实,体现能力才刚开始
这种迭代速度,已经创造历史了
等现在的诸多“小孩哥”体现能力的时候,没有国家能跟上步伐,分化加剧应该在2040年后。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是中国从80年代末就成为国际奥数强国了,这都过去三四十年了,怎么也没出现质的变化?
:
--
FROM 114.254.174.*
有主次先后,先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科学家的价值会慢慢归位的。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心态浮躁?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当跳板,终极目标还是钱?一开始目标方向就是错误的?
:
--
FROM 114.254.174.*
前苏及美,得益于二战德国战败,钱学森代美走德国,收集科研人员及资料,创建了美导弹体系。
都是传承,我国是自力更生。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还是人中的问题?
--
FROM 114.254.174.*
反映一定的问题,但科研环境大多不都是漫灌模式嘛?美国都快灌不动了。
还一个问题,评论及舆论的主体与科研实践主体是两个群体,核心主体一般都不说话,媒体是嘴替,而媒体比较苛刻且容易酸。
【 在 Evazhang727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多去青椒版看看就知道了,学术环境在那摆着呢
--
FROM 114.254.174.*
基础研究还不够重视,都是为应用服务的,需要时才组织攻关
和发展纲领有关,基础研究动机是满足生产需要
我觉得基础研究不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民生问题,搞应用是当务之急,这直接关联到生存问题
当应用走到头部,社会保障稳定,就不得不走向重塑科学体系的道路,重塑科学且解释更完善、应用更高效,新理论就诞生了。我觉得理论并不代表真理,它只代表更高效的解读路径,相对应用而言代表的是规范标准,以后要产生新的解读体系(理论)很难了,所以急不来,把应用搞到极致再说吧。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确实对需要长期研究才能出成果(甚至不出成果)的项目支持不够,或者说基本上就没有支持。
: 比如国内高校基本上要求5年内要发表多少多少文章、申请多少多少项目,否则就走人。这种短快平的机制很难出像理论数学这种需要极其长时间投入研究的课题,可以说基本上没有。
:
--
FROM 114.254.174.*
有个过程吧,现阶段以经济为先,确实不利于基础研究。
我个人觉得应该重塑分配结构了,基础研究员又不是养不起,那么多体制退休人员拿着不菲的退休金,唱歌跳舞,分配应该向中坚层倾斜,退休后一律平权。
【 在 wenwenk 的大作中提到: 】
: 数学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支持,一台电脑足以。看看佩雷尔曼,看看张益唐。
: 组织攻关对工程和应用有帮助,对基础研究危害远大于益处。
:
--
FROM 114.254.174.*
我没把核心主体和院士关联啊!
例如 韦神就是核心主体一员,曾经我同学在基层搞科研也算核心主体成员,后来调任机关就不算了。
【 在 Evazhang727 的大作中提到: 】
: 啥叫核心主体不说话呀?可能你对院士还有光环滤镜吧
--
FROM 114.254.174.*
00后生人基本是干净的。
教育应该有预期性,在科技走上轨道后,思想教育极其重要。
既要教育00后成为世界的建设者,又要在恰当的时候成为世界的破坏者。
破坏的目的就是不断重塑,永远做为主导者存在,和平是主体,破坏是重塑。
以民为纲、以史为鉴,不要再死于腐化、死于安乐。
天下万人万物,莫不为用...只要我们有力量,哪用管黑、白、黄。
【 在 DreamDream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分析靠谱
: 都有个滞后效应
: 有些思想钢印得死掉一代人 才能清洗掉
: ...................
--
FROM 114.2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