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今年的CMO,卷出新高度
未必,1000多万人里选60个,年龄下不设限,上要封顶可能更加科学。
本身就是选极少数天才,摆脱压制,尽量放飞自我应该是主要诉求,而不是相反。
正常普适路径,高考就行了。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生态,高年级成绩理应比低年级的好。以前那样不断强调低龄化不正常
--
FROM 223.71.245.*
组织方要金牌,学生要升学,大学要选人。
极少数学校、专业跟极少数学生的游戏。
不具备社会基础的功效,那个交给普通高考吧。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组织者就为了选出国家队那几人,可没想着通过CMO培养数学的社会基础
: 卷到一定程度反噬后就很难再激发群众的热情了,示范作用是层层向下的,当脖子断了,下面就消散了
--
FROM 223.71.245.*
类似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组织者就为了选出国家队那几人,可没想着通过CMO培养数学的社会基础
: 卷到一定程度反噬后就很难再激发群众的热情了,示范作用是层层向下的,当脖子断了,下面就消散了
--
FROM 223.71.245.*
什么样的天赋水平就是看选拔标准,千分之一,百万分之一,都是优于常人,数竞国集标准就是只挑60个,省三标准可能上万人。这60人跟这上万人,差别还是很大的。
就像100米跑,11秒可能全球数以万计,在70亿人里也是有天赋了,但按10秒选拔,all time 就几十人。
天赋是前提条件,后天规划运作就是兑现天赋,条件不足就兑现不充分,这个就不可知了。现在强省出成绩的小娃越来越多,就是兑现条件比以前好了,弱省相反,听说小高年级就搞高联还很诧异。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都是造出来的,天赋只是基础,靠经验及规划。
: 我觉得具备天赋的不会低于1‰,1000万人起码能挑出1万多。
: 竞赛运动的意义是引导一个有用的学科繁盛,当社会分配不足的话,就通过升学来引导
--
FROM 223.71.245.*
这个道理在任何领域都一样,某个留守放牛娃如果有条件,也许钢琴可以比郎朗还强,但是无法证明了。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过程中的生存淘汰作用,各种因素。
: 假如把最优秀的教练集中到某个小城,教练可以全域选人,从幼儿园开始选,出了成绩给高报酬。
: 你看能不能出人?肯定出的,还能出不少。
--
FROM 223.71.245.*
拿出来比肯定得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博尔特跟梅西不好比,但苏炳添对博尔特肯定还是服气的。
【 在 evergre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智力和天赋是多元的,不好评判谁是第一。CMO有第一名,但是也有其它选手不服。
--
FROM 223.71.245.*
感觉更接近正态分布,而且右侧深不可测。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自然的基因组合过程中,不可能出现金字塔型,只可能是椭圆形
--
FROM 223.71.245.*
是要跟别人比。
13-18岁的娃一起比赛,虽然有18岁的娃比自己17岁的时候强,但是还是比不过某13岁的。
体育也是,有的人出成绩早,有的晚。巴西足球明星一般都成名早,德国人就晚熟,出名都快30了。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简单,同一个人,如果学习状态没变,高三比高一高二厉害才是正常
:
:
--
FROM 223.71.245.*
你再仔细阅读我发的帖子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某13岁的也会长大,你认为他长大到17是更厉害还是更差?
:
--
FROM 223.71.245.*
高一金牌未入集,如果没有因为特殊赛道完成升学,大概率会继续参赛。
学科奥赛跟体育奥赛一样,这届拿金,苦练几年,下届未必拿金。原因很多,自己能力未必有多少提升,对手情况也有变化。成绩不如往年的情况多得是。有好多选手高一就达到了水平顶峰,后面再刷题也没什么提升。竞技体育的规律,在学科竞赛上是一样的。
高一拿金,可能是有厉害的初中弟弟们因年龄限制未能参赛。第二年竞争形式反而更加激烈。如果放开年龄限制,获奖主流大概率会以初二三为主,年级划分是人为的,大脑规律是自然客观的。
如果长期亲身深度参与数竞,从小学到高中长期接触省队以上选手群体,就能了解这些客观规律了。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一金牌,高二高三应该更有金牌的能力。
: 如果上一届高一金牌的人,高二高三继续参赛,还会有那么多高一拿金的吗?
:
--
FROM 123.1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