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编故事的节奏和逻辑问题。
文章的信息很明确,孩子成长中与父母的疏离,以及父母在孩子身后的默默支持。这个立意很好。但考虑到这是图书馆的征文,那么应该强调图书馆在主线中的参与感,而不是图书馆当背景板。表现在行文上,就是亲子之间的互动和疏离都太弱了,写得不够深。
首先第一段。对应征文的话,第一段这个写法弱了。开篇第一句可以改为:第一次踏进图书馆时,我五岁。或者之类的句子,力量就会强很多。如果觉得五岁不够悬,可以再改小一些,比如四岁,再小就太假了。总之一是点出图书馆这个核心主线,二是造成一点悬念,这样比平铺直叙要好。
至于从什么地方出来,天怎么样,这些属于冗余信息。而且写“我和妈妈”是为了躲雨才跑到图书馆,走不了只好进去看书,这个设定的反而把图书馆写得很弱。现在回头看文章要传达的信息“父母对孩子的支持”,以及征文活动的主题,思考一下:这时,是一个妈妈带孩子躲雨顺便到了图书馆更好,还是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趁着雨天故意把孩子带进图书馆更好(可以适当编一点“我”小时候调皮捣蛋不爱读书)?前者也许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是创作要高于生活,要适当处理素材么。
第一段弱,第二段更弱。这一段其实很关键,因为整个故事是要将长大后的疏离跟小时候的亲密做对比的。不写出来亲密,就体现不出疏离。第一次进图书馆,应该有很多新奇和憧憬,家长也会有很多引导和教育,这些都应该详写。而且这是扣住主题的关键,无论是图书馆主题,还是亲情主题,都要通过这个互动写出来的。再说……参加人家征文,总要给人家说点好话嘛。
然后七年过去了这段。现在这个写法,好像是5岁之后的七年都没去图书馆,到了12岁为了逃避父母跑到图书馆……请考虑一下阅读此文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心情。这大概率不是小朋友的本意,但是表达不够清晰,就会造成这种效果。所以,写5岁到12岁这个期间,故事不可能是突然转折的,此处应该构思一个家长带着去图书馆——自己乐于去图书馆——年龄渐长喜欢在图书馆胜过在家的过程,也是要写得生动一些的。
最后的结尾两段。我看懂了这个结尾,但bug实在太多了。比如文中突现作为伙伴NPC,可他们出场干嘛来的(???)然后明明作者早早出发,图书馆又是步行距离,母亲居然比作者提前到达图书馆(???)作者坐得远远的看着母亲埋头读书的背影,但是却知道她在读少年文艺(???)感觉这里作者没想好怎么编,只好硬着头皮结尾了。
其实下雨这个套路是很好搞的,比如作者中午饿了终于想起来回家,外面倾盆大雨一下,作者愁眉苦脸到门口,发现老母亲举着伞在等她。这时候还可以趁机干一件事,跟本文开头的下雨呼应啊,同样的雨天,同样的图书馆,7年的阅读陪伴,亲子感情走完一个回旋镖,图书馆见证大家回到了美好的当初。
这篇文章单说语言没有大问题,立意和故事构思要点赞,角度切得真的非常好,而且立意这件事其实最难提升,小朋友天赋相当不错。但是小朋友的笔力不够,思考也不够,以致于想到一个好主意但是写不出来。以上这些问题应该在提纲阶段就发现和解决,归根到底是提纲列得不够严密,这个以后可以多练一下。
【 在 rational2019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篇是孩子六年级参加图书馆的征文活动时写的。
: 算一篇亲情类作文,规避了青团打糕皮袄二胡这类模板。但是感觉行文有点啰嗦不够干脆。
: 主要启发来自东京地铁的一个广告《父亲和女儿的风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k4y1875Q: ...................
--
FROM 162.1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