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强调“看题”的都是文科生,语文的阅读理解要求是按照作者的意思答题,举个例子,语文考试阅读理解如果用一篇亚里士多德的文章,你答题的时候也要迎着头皮写“重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轻的物体下落速度慢“,因为这是作者的意思,你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表明你是读懂文章了。
2. 物理和语文不一样,物理是基于实验事实,然后总结出物理定律,也就是说,实验事实是物理定律的基础。
3. 我质疑的题目中说的“速度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以及”决定物体的速度大小的因素是物体自身“。
究竟什么是”本质属性“,课本上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类比一下。看来大家都公认,密度是物体的本质属性。我们来看一下密度,当我们写出ρ=m/V的时候,最初我们也不确定密度是否与质量和体积相关,那么我们来做实验,我们找来一个铁块,测量出密度是7.86g/cm3,我们把铁块切一半,测出的密度还是7.86g/cm3,再切一小块,测出的密度还是7.86g/cm3, 换成铜块,发现无论怎么测量,铜的密度都是8.96g/cm3. 根据这个实验事实,我们得出结论,密度的大小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变化,是物体的内在属性。
再说电阻,我们在物体两端加1V,2V,5V,10V电压,测出的电阻都是同一个值,所以我们根据这个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电阻不随电压和电流变化,是物体的内在属性。
4. 我们再来看速度,先看一个事实,同一辆车,静止的时候速度为0, 堵车的时候比走路还慢,上了高速能开120km/h。然后再看实验,同一个铁球,测量10次,也许能有10个不同的速度,换成铜球,也一样,测量10次可能有10个不同的速度。基于这个实验事实,能得出“速度是物体的内在属性”和“决定物体速度的大小因素是物体自身“这两个结论??
5. 对于物体的内在属性,比如密度、电阻、比热,都是固定值,我们只需要一次测量。一般问答也是
“铁的密度是多少?”
“7.86g/cm3”
“水的比热容是多少?”
“4200J/( kg · K )”
但是用在速度有滑稽了
“这辆车的速度是多少?”
“不知道,你需要测量”
一个经常变化的属性我是怎么也理解不了它为什么是物体的内在属性的
--
修改:RI1657 FROM 58.135.80.*
FROM 58.1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