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原文只是问啥心态。。我担心说了解决方案让帖子太长,总有人嫌我啰嗦,嘿嘿,我就不想画蛇添足了
1 家长减少越界和替代行为。比如你们的职责就是提醒:你记得充电啊,我们工作忙压力大顾不上管你了;或者问一句,“充上电了?”他说充了或者含糊的嗯嗯啊啊,你们就甭管了。前面的发言叫关心,要是再追着说什么“你明天可要麻烦了/跟你说过好多次了”,这叫越界。。。或者你们干脆去查看到底有没有充电,没有就又给他弄好,或者你们一直为他的出行因为没电而揪心,这些都叫替代
事实上,他车没电,他费劲、他迟到、他挨老师骂受学校处分,都是他该为自己“上学准备不充分”的买单行为。
他要是回来抱怨你们怎么不给他提醒,怎么不给他做好准备,你们只需要故作惊讶笑嘻嘻的回应:
是吗?哎呀,我们很忙,光想着做饭了/今天工作上的事儿了
上年纪了,丢三落四将会成为常态,儿呀,我们将来得指望你了
……
忌:我们早就说过了,你还这样!你不自找嘛?
一定要控制回应态度,就是打太极,各种不接招!他指责你们甩锅你们时,不要急着去澄清,说什么“不是这样的,明明是你……”越接招你们关系越对立,他越建立不起来责任感
2 把你们对孩子的标签印象撕一撕:他不行/他做不好/他毛病多。你琢磨琢磨,你们对孩子的定位,是不是主打这么个路数。
也许家长会觉得:他就是做的不好呀!
是的,孩子只是做的没达到我们期待的标准,其实那只是他的表现或者行为,不是他的人如此。但我们很多时候,会把他的行为跟他的人等同起来,孩子会接收到这些信号,于是他的回应就是:哼,这有什么,说我是那我就不改,我就是!然后他继续我行我素,你们继续苦口婆心或者抓心挠肺,但实际上,这是你们双向奔赴的心想事成。。
所以,不以孩子的表现结果去评价他“不好”,哪怕说他“做的不好”;他的结果再不好,我们可以做的,去关注他努力的过程。如果结果总是不太令人满意,我们跟孩子的对话,就是“看你有点困难,你需要我们帮你啥?”或者“你有需要的话可以跟我们求助”。而不是“瞅你费劲,瞅你废物,闪一边去,我来,这有什么难的!”
3 去问问孩子怎么想的,而不是口头教育他“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都是大道理。想想你当年这个年纪,老师们给大家说的这些话,同学们哪个不是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值得一个白眼啊?
所以,把自己的心理视角调成当年跟孩子的同龄,回想当年自己去试错去学习去期待成人的对待方式,再把能力调成如今的年纪去处理。你们跟孩子的关系能拉近点
【 在 fcd 的大作中提到: 】
: 再看,你确实说出了病症,但如何解药你没有给啊
--
FROM 118.24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