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corn2004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我们想让孩子硕博出国读,是他上中学听同学聊起来他才知道还有中学或者大学留学这条路。回来问我们他可不可以,那必须不可以也没必要。周围朋友基本是硕博阶段出去的,我们的眼界也就是这样了,穷人讲究个性价比。
: 东中附近豪宅多,不少同学自己住的房子值几千万。我要是孩子想想挺割裂的,自己努力一辈子挣不到同学家半套房子的钱。
: 最近我也反思了一下,也许孩子已经尽了他的最大努力。本身努力也是一种天赋,有的人拼命努力一天只能高效学习8小时,有的人可以12小时。没提前学能不掉队,也还好吧。
几千万房产也就那么回事,房产增值也可能贬值,对个体而言更多是运气,和努力有关系但不完全正相关。40年前,大家看起来都挺穷,出国游想都不敢想,可那又怎样呢,幸福指数一定比今天低吗?我看未必。至少那个年代国企工人幸福指数远远高于当下的普通打工者,或许,从历史维度来看,仅仅是蛋糕重新分配罢了。时间轴拉到一个人的一生,得失终将实现均衡。
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儿子活得比你通透。
--
修改:davisliuyi FROM 183.241.214.*
FROM 183.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