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跑跳远的专业级选手在腾空时的摆腿次数主要取决于技术类型,常见有以下两种模式:
1. 大多数专业选手:1次摆腿(以“挺身式”或“蹲踞式”为主)
o 技术特点:
o 起跳后完成“腾空步”(摆动腿向前上方摆至最高点,第1次摆腿)。
o 随后通过“挺身”(伸展躯干、摆动腿后摆)或“收腿”(双腿向胸部靠拢)调整姿态,但不再主动摆腿,仅靠肢体协调维持平衡。
o 适用场景:
o 技术稳定性高,适合空中控制能力稍弱或追求落地远度的选手(如女子选手或部分男子选手)。
2. 顶尖选手(尤其是男子跳远运动员):2次摆腿(“走步式”技术)
o 技术细节:
o 第1次摆腿:起跳后形成“腾空步”(摆动腿前摆)。
o 第2次摆腿(换步):
o 摆动腿下放后摆,同时起跳腿向前摆动,完成两腿交换(类似“走路”动作)。
o 换步后双腿并拢前伸落地,部分选手可能伴随两臂的协调摆动(如“钟摆式”摆臂)。
o 优势:
o 通过换步调整身体角动量,减少前旋趋势,延长腾空时间,提升远度(通常比挺身式多5-10厘米)。
o 技术复杂度高,需极强的核心力量和空中协调性,多见于男子跳远世界冠军级选手(如卡尔·刘易斯等)。
关键差异对比
技术类型 摆腿次数 技术难度 适用选手 典型远度范围
挺身式/蹲踞式 1次 中低 多数专业选手 7.5-8.5米
走步式 2次 高 顶尖选手(如奥运级别) 8.5米以上
总结
专业级选手中,多数采用1次摆腿的挺身式或蹲踞式,而顶尖选手为追求极限远度,会使用2次摆腿的走步式技术。摆腿次数的选择本质是技术稳定性与远度提升的平衡,需长期针对性训练才能掌握。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样只需要摆一次腿就可以啦,不用连续摆腿
--
FROM 111.19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