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在表现有装饰性。
初二下学期,大娃反转,娃妈跃跃欲试,重新接手,摘了胜利的桃子,出场开香槟...之前那段不堪都是我掌管期内。
在高一,娃妈再次监护大娃,结果两人都搞了个抑郁倾向,医院这么诊断利益最大化,没毛病。事后会想,如果没有娃妈高一的收紧管理,是否不会跨入拐点再入不可限制的电子游戏及社交的坑?难说吧!
高二我陪护大娃离京,把管理得很好的小娃交给娃妈驻守北京。
我的无为而治使大娃找不到放纵的借口,他所有的行为都无法甩锅于身外,一切表明核心问题在自身,至少我陪护这段时间是,找不到吵架、甩锅对象,我不给他出口,只对作息有要求,而且条件很宽,12点前睡觉,尽量遵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其它可讨论但不做要求不做限制...1年,“抑郁倾向”烟消云散,学习不好是自己的原因了,自己反思去吧,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小娃青春期,和娃妈数次有小对抗,我遥控调节,同时让娃妈放手,可别毁了我的成果。小娃沉静,心态稳的一批,自主性很强但内敛,外人看不出。
【 在 ruduo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确实,阳光、活跃都是外在表现,人的内心特别复杂,真正好的品质我觉得是沉静、冷静,这个和阳光活跃一般难以兼容。
: 你家娃妈这么赞誉大娃,可能也是流行文化中,妈妈对儿子的期望普遍如此,里面有很多感性的因素,比如潜意识希望儿子受欢迎。当爸爸的会对儿子有纯粹男性的评价体系,这个一般更理性,受不受欢迎完全不重要,关键是个性卓绝、敢于坚持自己的路。
--
FROM 221.22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