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就是你理解不了作者的情感,或者你很反对作者的情感,但是你可以把文章情感做为一条客观存在来学习,用客观知识回答题目。
就像我们不能理解生物的情感,但可以学生物学。
我一直想表达的观点是别把主体搞反了,要紧扣文章,把自己摘出来,不要试图去融合作者的思想,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照此答题就行了,这是学习的方向,一旦试图去理解作者,就自然代入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可能对路,有可能完全不对路,可以自己思考,但答题是绝对要排除自己的思想的。自己不能介入,一介入就会走偏。
(共情不是用你的情感去替换文章的情感。“共情”恰恰是指你运用理解和想象能力,去识别、理解和代入作者的情感。这个词还有个翻译是移情。)我对“共情”的理解就是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能理解才能移情是不是?其实学语文和情感没有关系,你就把它做为规范来学就可以了,假如完全理解不了作者的情感,那你不答题了?其实答案就在文章的文字里,提取出来就行了,而不是在“共情”“移情”上使劲。
【 在 Oliver87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家说要共情,你批判共情,到这步我还能理解。
: 但你下面解释了这么多,又把我搞糊涂了。
: 共情不是用你的情感去替换文章的情感。“共情”恰恰是指你运用理解和想象能力,去识别、理解和代入作者的情感。这个词还有个翻译是移情。
: ...................
--
FROM 114.25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