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 在 rational2019 的大作中提到: 】
@inthefuture
@Ring3
修改了一下打算投稿公众号的,要求必须首发就先删了。感谢两位抬爱。原文如下:
小学语文基本三块:语基、阅读、作文。
感觉校内的教学重点是语基。阅读、作文相对练得比较少,想提高成绩就需要家长上手。二月份疫情隔离期间,研究了一下阅读和作文,有一点心得。特别是阅读,孩子最近进步不小。一直想用文字记录一下,无奈太懒。摘要写几句,很干的内容,没什么例子,可能读起来有点枯燥。先抛出砖头,看看能不能砸出大神来。
(一)文章三要素
一篇文章有哪些要素呢?搞清楚这一点,对研究作文和阅读是同样有效的。以应试作文为例,首先的要素是选材(要讲的事件、景、物、人)、其次是表达(语言、结构),再次是立意(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三个要素其实可以上位到所有的文艺作品。不论是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电影、戏曲,一个完整的作品离不开选材、表达、立意三要素。一位饱经沧桑的父亲(选材),可以用油画《父亲》来表达、可以写成小说、也可以做成雕塑、拍成电影。假如用文章来表达,表达方式就是文字的运用和篇章结构的设计。这个作品的立意可以是赞美与热爱、可以是责任与奋斗、也可以是仅仅记录亲情。
立意是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作品的目的。题材是立意的承载者,而表达方式是从题材到立意的桥梁。所谓的文艺作品鉴赏就是鉴赏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事实上,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客体就是作者独创性的表达。
(二)作文的三要素训练
孩子们每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拥有的素材或题材是非常有限的。题材一方面需要不断的、有意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要训练“一材多用”,学会用一个题材应对多种命题作文立意,限于篇幅不再举例。文字方面,最好的训练方法是仿写:不管是描写、修辞,还是写作手法、结构安排,不少名家都有很多很精妙的段落,让孩子欣赏其美好、结合自己的题材仿写一段,假以时日,文字驾驭能力会进步很快。
(三)阅读理解的三类题型
再说阅读。上面对文章要素的分析、训练,同样应该在阅读理解方面一以贯之,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形成一种“作者意识”。按上面的框架,阅读理解题型基本上是三类:
第一类:客观类(事实类,针对文章选材)。特点是答案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英语学科的阅读理解大部分都是这类题目,一般都用“同义思维”解决,特点是答案不能脑补,必须有原文或原文同义词或上位词语做支持。这一类题目初阶的有:概括文章内容、段落大意、解释词语,进阶的有:提炼信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原因、给文章拟题目(就是高度概括)等等。
第二类:主观类(情感观点类,针对文章立意)。主要是文以载道、文以载情。答情感、态度、价值观。特点是文中几乎找不到原词原句,答案需要“脑补”,这一类题目一般在四下五上开始出现。初阶题目:文章主旨、人物情感、词语多重含义、找中心句、分析人物品质等等。进阶的有:“为什么”类题型、补结尾、结合原文或结合实际谈谈类的题型。有一些题目可以考到很难,“事实”和“情感观点”这一对矛盾有时正向考、有时反向考,比如给你一个情感或观点的象征物,需要你列举事实,或者给你一个很具体的事实让你答情感观点。
第三类:鉴赏类(如何通过写作手法,实现从客观到主观的一跃,主要针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文字)。主要是分析文章的选材、结构、文字是如何支持文章的主旨的。初阶的题目一般是识别,三四年级就开始了,比如识别过渡句、识别顺叙倒叙、识别修辞、识别描写(外语动心神、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之类)、识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欲扬先抑之类),进阶的题目开始要求学生体会作用:描写的作用、修辞的作用、过渡句的作用。初中以后开始放大招,让学生系统地鉴赏文章结构、描写、修辞、表现手法对文章主旨的支持作用。据说初中以后象征和对比在卷子中考得最多。
以上三类题型基本是从易到难,出现的次序也是从小学低年级直到初高中。
假设把客观类题目比作自变量X,主观类题目比作因变量Y,那么第三类题目就是从X到Y的映射f。显然y = f(x) ,即通过作者的写作手法,实现了从选材到立意的一跃。
(四)阅读理解的三要素训练
解三类题目需要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呢?首先有两个能力是贯穿三类题目的:
(1)理解能力(理解x的能力、理解y的能力、理解f的能力),我觉得需要孩子通过大量阅读来积累。
(2)表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二三年级之前要通过一定的作文练习让孩子具备初步的表述能力。
其次还有三个能力分别对应三类题目:
(3)提炼概括能力。需要通过刷题来训练。
(4)感受能力。需要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物品质,还得找到恰当的词表达出来,要多积累。
(5)判定分析能力。能判定文章的结构、描写、修辞、表现手法,分析如何支持文章主旨(需要积累一些套话)。
以上原创,请有见解的家长一同分享交流,若有见笑于大方之处请不吝指出。
--
FROM 114.2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