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公历转农历怎么个计算方法?
除了置闰,还有定朔,也就是确定大小月的问题,这个可能更加复杂。农历中的大小月是根据实际天象来确定的,虽然也可以预测但没有简单的规律可循(因为地、月公转轨道都是椭圆而不是正圆),哪个月大哪个月小普通人是根本搞不清的,农历里面可以出现连续四个大月你信吗?
【 在 myuyan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中气的月要闰月,就这个规则?
--
FROM 159.226.155.*
这是为了跟古代历法接轨。古代观测条件有限,只有冬至(和夏至)的时刻可以定得比较准,所以以其作为参考基准。
【 在 zhang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为啥不直接用立春必须在正月来定义,非要用冬至在11月。
: :
--
FROM 159.226.155.*
春分秋分只是单从定义上看简单,实际观测起来并不容易(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而且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的是平气法,也就是把一年按时间长度均分到24个节气,这跟现代农历按地球每自转15度一个节气其实是不一样的,清代以前的春分并不是昼夜时长相等的那一天。
【 在 lobachev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春秋分
:
--
FROM 117.136.29.*
你这个合朔平均间隔实操起来根本没法用,因为实际的合朔间隔波动范围相当大,用平均值来划分大小月的话很容易跟实际天象对不上。农历的“月”涉及到月相,所以这里面不光牵扯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还涉及到太阳绕地球的运动(从地心角度),因此大小月的出现相当没有规律,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只能靠万有引力定律硬推。
【 在 gjq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要找到地球公转周期(回归年,365.2421990741日)和月球公转周期(月球两次合朔平均间隔是29.530588天)。然后就是怎么加闰月的问题,这个有一定规矩,但是似乎也有一些余地(早一个月还是晚一个月加闰)。
--
FROM 117.136.29.*
光有3个周期是不够的,因为这本质上还是试图用圆轨道来逼近椭圆轨道,误差是无法避免的,不单单是取整的问题。古人的做法是加各种修正项,而现在有更精确的推算方法和更强大的计算工具,古代那套方法自然也就抛弃不用了。
【 在 gjq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小月的出现并不是没有规律。关键是这里面有好几个周期套在一起,合朔间隔本身有个周期,也就是满月周期,是411.78443天。
: 农历就是靠这三个周期来算的(满月周期,朔望周期,地球回归年),因为这3个周期都不是整数天,还需要取整
: :
--
FROM 159.226.155.*
冬至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夏至与之相反,这是常识。古人定冬至的方法就是竖一根杆子,每天正午去测量杆子的影子长度,哪天的影子最长,这天就是冬至了。同样,哪天的影子最短,这天就是夏至。但是因为夏天物体的影子短,实测不易测准,所以实际用得多的还是冬至。
【 在 chaobill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搞错了吧,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两种都是相同,其他的时间是不相同
--
FROM 159.226.155.*
首先,中原地区冬天雨水本来就偏少;其次,测日影得地方一般不止一个;最后,掌握了规律之后可以根据冬至前后几天的日影长度推算冬至的时间,不需要非得测得冬至那天的数据才行。
【 在 chaobill 的大作中提到: 】
: 下雨天呢,怎么办
--
FROM 159.226.155.*
平气定气之争在南北朝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历朝历代只有在推算日月食这些需要精确计算的场合才使用定气法,而在实用层面,颁布历法时一直还是用的平气法,直到清朝制定历法时才彻底改为定气法。
【 在 lobachev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记得平气改定气,大概是宋明左右的时候
: 而不是清
:
--
FROM 159.226.155.*
你这不就是闰2月出生的么?
【 在 iconqu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不是
: 给你个日期,你查查吧
: 公历是1984.2.26 19年后和38年后都不重合
: ...................
--
FROM 159.226.155.*
是的。我是接前面回你的那个人的话,他说的日期都是公历日期,所以他说的闰月显然指的也是公历里面的闰2月。
【 在 iconqu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是闰年出生的吧
: 闰2月我还以为是农历闰2月。
: 你这不就是闰2月出生的么?
: ...................
--
FROM 159.22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