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存在大量的关于“意图”的信息的,而转变成代码之后,这部分“意图”的信息就丢失了,所以,编码是一个“有损”的转换过程,当其他程序员接受这部分代码时,实际上做的事情是根据代码“反向推断”出原作者的“意图”,这个从代码“复原”原作者“意图”的过程非常取决于第二个程序员的能力,如果后者能力比较差,那么大部分的“意图”都会丢失,而且是永久性地丢失。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意图”只能以文档和注释的方式存在,代码能用来“实现”“意图”,但无法“表达”“意图”。
【 在 wjhtingerx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有需求和概要设计文档,甚至这也没有,只是口头讨论了功能和技术路线和方式;
: 先实现个基础原型功能,然后再在这个代码基础上讨论,提出完善意见,增加功能,修改特性等,直到完成。
: 以上方式好处有:
: ...................
--
FROM 175.1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