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转载]我的海归高校求职记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milewang1 (茅台科技),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转载]我的海归高校求职记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Dec 2 08:38:18 2020), 站内
以前写的我的海归高校求职记,最近偶尔上未名,可能对有些同学有帮助吧,就整理了下发上来求版主打赏个原创分吧。希望大家不要转发,仅限于未名,谢谢!
我大约是在博士四年级(2015年)之后开始准备建立自己的课题组的,因为那时我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了,凭借此成果已经有一定几率拿到人才项目并在一些学校找到职位。而且当时正是海外人才回国越来越多的时候,人才项目和教职的门槛每年呈肉眼可见的水涨船高,那时候的两三年前大约两三篇JACS就足以获得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并在第一梯队的大学里获得教职,而2015年前后则可能需要四五篇JACS或者自然子刊了,而之后正刊也越来越多。因此我那时认为我应该及早回国找教职开始自己的独立研究工作。
2015年前后美国还没有开始丧心病狂的围堵中国,当时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尤其是青年项目搞得如火如荼,每年从海外吸纳几百名高端人才。国内的高校纷纷派出招聘团队到世界各地做宣讲。美国这边的知名高校分布点一个是西海岸旧金山湾区,一个是东海岸波士顿。这两个地方国内高校的招聘团队是必去的,而我所在的芝加哥则是第三个选择,经费充裕或者“求贤若渴”的高校偶尔也会到芝加哥宣讲。
我记得我参加的第一次宣讲会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应该是2014年或者更早,由当时的张杰校长亲自带队。不过那时的我还没什么文章,处于too young too simple的状态,是跟着师兄去蹭free food的。张杰校长的宣讲还是很吸引人的,只不过我当时还没有资本考虑教职的事情因此也就没太放在心上。
之后到我真正开始思考找工作后参加的第一次应该是南京工业大学的宣讲,我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很快便收到了视频面试的邀请。面试就是讲了讲自己的研究工作,之后对方接洽的工作人员不知道为何就敦促我是不是要写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了。我略感有一点仓促和莫名其妙,答复说我还没有毕业恐怕不太合适,之后对方便没有再继续联系我了。
参加完好几个不同学校的宣讲之后,我发现这些学校的海外宣讲都大同小异,基本就是把学校的各种优势摆一摆,然后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待遇问题。不过参加得多了之后发现在讲待遇问题的时候很多学校都说的比较模糊,甚至给一个很大的范围,数字大到让人只能默认为是范围的最小值。我便觉得这样在海外听他们“吹牛”有点不太靠谱,还是应该实地考察为妙。
于是在2015~2017年间我利用几次回国的机会考察了数所学校和研究所。这其中有的是学校举办的海外人才学术交流会的形式,即在海外宣讲或网上宣传的时候收集简历,经过初步筛选后邀请人才去该校参加交流会,当然会报销差旅费。比较特殊的是中科院的海外人才行,这个是我2015年获得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后收到的邀请。由于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分布在不同城市,所以他们是让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所,安排行程路线自行访问,当时是提供了最多两万元的差旅报销额度。在这两三年中我去了北京,苏州,南京,上海,深圳几个城市的大约十所高校和研究所。主要是和相关系所的负责人,学院里的老师尤其是刚入职不久的年轻老师沟通交流,了解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当然还有待遇,支持条件以及考核标准等等。
最开始的时候我的第一选择是要去北京或者上海,因为我夫人彼时正在芝加哥攻读法律博士(JD),她学的是商业相关的法律之后回国会从事商业相关的非诉讼业务,而北京和上海是职位最多发展最好的地方。2016年我第一次递交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申请的时候是依托的上海交通大学,但最后截止日期之前该校却拒绝为我提交材料,给出的理由是虽然当时我已经博士答辩毕业,但由于西北大学要九月份才统一颁发学位证书,我拿不出来。不过后来我倒是发现当年最年轻的几个入选者有一人是依托该校入选的也是当年的应届博士,不知是如何操作的。第一次申请没成我倒也不是特别在意,就权当是试一试积攒经验了。
2016年下半年的时候我的导师喜提炸药奖,年底的时候我和我夫人也沾光去斯德哥尔摩现场膜拜了下学术圈的顶级盛宴。回来之后我自然是信心大增,对下一次申请十分乐观。毕竟是新科诺奖的嫡系弟子,而且获奖的还正是我博士研究的方向,加上老爷子在诺奖的获奖报告上着重讲了我的工作,我当时几乎觉得已经稳稳的了。
2017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到芝加哥宣讲,我去参加了也递交了简历,之后化工系联系我邀请我依托申请。我觉得我的研究是化学基础研究更适合去化学系,倒是也主动联系过化学系,可惜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至于我一个北大的毕业生为什么要去隔壁,我当时倒是想来北大,但显然北大的要求比清华要高啊,我毕竟还是自知水平有限没达到要求,稍微打听了一下便作罢了。
没过多久清华大学那边就通知我说函评已经通过,让我准备回国面试了。函评的通过率大概是三四千人通过了八百人,而最后答辩面试则听说是八百取六百人。函评看起来通过难度要远大于面试,但其实考虑到很多其实远远够不到入选标准的人也会碰一碰运气,以及很多高校其实是有申请数量的任务指标的也会鼓励一些明显低于入选标准的人尝试,所以函评的通过难度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当时清华大学化工系包括我在内有四名申请者通过了函评,当时我们都信心满满,没曾想后面却都成了难兄难弟。
我是第一次参加国内的答辩,刚开始对形式了解不多,在清华的校内预答辩的时候就被校内的专家劈头盖脸的批评。比如我的工作的重要性创新性都要援引第三方的专家的评论才可以,以至于我当时引用了老爷子在诺奖颁奖报告上对我工作的评价反而被专家质疑,“你说是就是?拿诺贝尔奖来吓人,我不信”。到后面为了迎合国内专家的口味,报告内容被改的面目全非。在国外的报告通常你做了八分得吹到十分,我在这方面就非常不擅长经常被老爷子批评说我对工作的重要性强调的不够。结果到了国内我反而成了说太过的人,后来我得出的结论是国内你要把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阐述的足够,但又不至于太高调引起一些心胸狭隘的专家的反感,而且不同评审专家的口味各不相同,也许对这个专家的胃口的在另一个专家看来就不值一提。总之这中间的度把握并不是很容易,我大概还需要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慢慢学习吧。
最后正式答辩的过程按部就班,在报告完之后提问中就有专家问我一个做化学的为什么去了化工系,我早料到会有这个问题,之前也有所准备,但说实话我连我自己都没法说服,想来肯定是没有令专家满意。我本以为这不是个大问题,因为结束之后向清华化工系的老师打听结果,说是我“似乎好像”是通过了的。但我一直也没有得到确信消息,而我认识的其他朋友都是在答辩当晚就得到了通过的确切信息。我最后是在两三个月后的公示名单上找了半天没找到我的名字才知道我可能确实是属于八百人淘汰掉的那两百个倒霉蛋中的一个。我难过消沉了好几天才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当我知道化工系另外三个入选者也是和我一样的结果时不禁对化工系的领导有些失望。若是一个人没通过也就罢了,结果四个人都被淘汰了,我想化工系还是应该有一些责任的。
出结果后我又联系了一次化工系问他们如何处理这个结果,给我的答复是欢迎我明年继续依托他们申请。对于清华不会接受未通过的申请者我是提前有心理准备的,不过我这次的不好的体验也让我把清华从我的备选中划掉了。经过这次失利,对我的打击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当时我夫人也以为我可以稳稳的拿到清华的职位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北京定居了,所以她2017年年初获得博士学位也考取了美国纽约州律师执照后就回北京找到了某红圈所的工作。在她畅想我们未来在北京的生活时得知我没能入选对她的打击也是很大的。
于是我只能重新考虑北京的其他学校,划去北大清华之后其实可选的学校并不多,往下化学系还算不错的可能就是北理工了。因此我又专门去北理工考察了一番,当我得知化学系是在良乡校区,而且能分的教师公寓也是在那边之后我心里就打了退堂鼓。我夫人在东三环国贸工作,我如果去西六环的良乡工作只怕也是同城异地恋。在我心里,办公室和家相距半小时以上对居住和工作的体验都是极差的。而即使要在北京重新选地址买房,即使我们两的工作收入都还算可以,但由于双方父母几乎都没有家底支持,恐怕能买到的也远远不及我们曾经设想过的。我也不得不承认,随着找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曾经自以为是理想主义的我也不得不逐渐向现实低头。
找教职选单位和求学选学校是不一样的,求学的时候最优选就是自己能去到的排名最好的学校,而找教职选单位学校的排名只能占到多个因素中的一个。这些因素至少包括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待遇条件,单位对你的重视程度,启动经费,招生指标,能拿到的实验室面积等等。地理位置属于首先要确定的,在排除掉北京上海之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最愿意去的自然就是成都了。其他的省会城市对四川人的吸引力跟成都相比自然是远远不如的。不过2015年之前我其实并没有真正去深度感受过成都。我并不是成都本地人,上中学也是在绵阳,之后大学去了北京然后出国。每次去成都都只不过是把它当作旅途的中转地,不过即便是匆匆路过也可以明显感受到成都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出国那几年,每一年回来都感觉到成都好像比我上次回来又变了,尤其是城南沿着天府大道走一遭真感觉就是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我便多次向夫人吹嘘成都的好,毕竟我们不可能长期分居两地,她的工作虽然对地理位置要求也很高,但灵活性肯定还是比学术圈的教职要强得多了。而我慢慢打动她的最重要条件自然是成都比北京上海最大的优势——房价——我们两人的收入至少可以保证我们能买上一处非常舒适的住宅。最早2015年开始了解成都的时候均价尚未过万,可惜很快迎来了一大波外地炒房客迅速拉高了房价。成都政府也迅速出台了严格的限购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2016年前后暴涨的房价。到我之后回去的时候均价大约是不到两万,不过因为限购令我也需要落户一年以后才有购房资格,此时均价已过两万,但相比北上依然是非常的划算。
回成都自然是选择四川大学,于是我很快便联系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负责人,并在2018年上半年乘回家的机会顺道实地访问了化学学院。说来也是可惜,我的同事后来跟我说川大的海外人才会住的世外桃源酒店里面极其豪华,我都没体验到,甚至去访问都是趁回家的时候,连个差旅费都没蹭到。当时和院长就待遇和支持条件交换了意见,我说我2017年已经进入答辩环节了,2018年依托川大继续申请,但我希望能2018年暑假就直接入职并且希望拿到跟人才项目匹配的待遇和支持条件。看得出来院长很是希望我加入,承诺我说学院给的条件可以按照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条件给,也就是实验和办公面积以及招生指标这些。但学校层面比如薪水安家费和启动经费这些他只能帮我去学校争取,最终学校层面还是只同意按校双百人才B类先签,等2018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通过了再签补充协议。
我当时也没和学校扯皮,心想就等入选了再说吧,有了去年的经验再加上今年在西部的高校申请,应该通过几率会更大。本来我是计划2018年七月初回国的,因为按照往年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的申请条件是以当年7月1日为限,回国不满一年才有资格申请,这样我即使再倒霉的2018年没通过也至少给自己2019年再留了一次机会。结果到大概六月份项目通知下来的时候发现这个时间节点往后延了两个月变成了9月1日。无奈我只能在老爷子组里再蹭了两个月薪水,我最后是2018年8月31日从美国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起飞离开了生活学习工作七年的美利坚,9月1日落地北京。这个延迟回国的决定没想到后来真的悲剧的用上了。
在我回国之前,我夫人已经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多了,本来是准备直接辞职重新在成都再找。但我夫人的工作能力早已经获得了她老板的认可,为了挽留她特许她可以在成都远程工作半年。因此在我回来之前夫人已经在成都离四川大学不远处租好并收拾出了一处温馨的住处。我回来之前已经知道我第二次通过了函评,这一次大概是四五千人筛选出了九百人。假设最后还是通过六百人的话答辩要淘汰掉三百人。而答辩时间是在十月份,因此我九月十月这两个月便处于一种“失业”状态,除了准备答辩没有什么事可做,每天在家看着夫人在电脑上辛勤工作也只能在厨房里把后勤做好。而由于我五月份回来和院长当面交流的时候正处于招生时节,院长拍板给我预留了两个硕士研究生。九月的时候这两个研究生已经入学了然而他们的老师却还没入职,他们除了上课外被暂时安排在院长的实验室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当时有四人通过了函评,除了两个有机方向外还有一个高分子方向一个物化。十月去北京答辩的时候不利因素还是出现了,我当时的答辩小组是有机方向和高分子方向的候选人,除了化学学院的三个候选人外还有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机方向的。这样同一个答辩小组一共二十几个人里有四个都是依托四川大学申报的,也就是扎堆了,评委肯定要考虑单位之间的名额平衡的。即使四个人的简历都很棒(通过函评的又有谁的简历是一般的呢),也不可能全部通过。我虽然信心满满的完成了答辩,但心里总感觉要悲剧,因为数来数去最容易被淘汰的就是我。两个人有正刊,其中一个除了正刊外其他好文章一大把,一个国内导师是院士,还有个有两篇自然子刊而我只有一篇。答辩完当晚,我们化学学院四个人吃着火锅聊着天消息就来了,两个过了两个没过,而我就是两个没过中的一个,火锅突然就不香了!
第二次落选我已经没有第一次那么消沉了,大概也就是哦了一下,火锅虽然不香了但还是吃完了。回成都以后我就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因为已经失去了可以和学校谈判获取更多待遇的砝码,比如学校可以低价出售的住房我就拿不到了。这个时候我和另一个落选的难兄难弟只能多次找了学院的院长,希望能多向学校争取一些条件。学院领导还是很支持我们的,毕竟我们之后都还能再申请一次,我们也确实2019年都通过了函评。我第三次进入第二轮,不知道是不是该项目史上次数最多了(一脸心酸)。不过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最终结果一直没有下文了,因为大多数人才都还在海外,今年这个情况肯定是不可能把人叫回去面试了。拖了很久到七月份的时候通知说是专家在北京会评,结果到计划那周的前一周北京突然二次疫情冒头,又无限期推迟了,到现在也还在等待中,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最终争取到的条件是招生指标实验室面积等学院能够自行决定的支持条件按院长之前承诺的与入选者同一待遇,启动经费入选者可以获得学院1:1匹配国家的经费通常是200万或者300万也就是说入选者能获得400万到600万的启动经费,我们只获得学校100万的经费支持,不过学院给我们匹配了100万,所以总共拿到200万启动经费。虽然远不如入选者多,但建好一间以有机合成为主的实验室还是可以实现的。而薪水学校则是按双百人才B类给,学院则是额外给了一些补贴,虽然还是不如入选者高,但也算不错了。安家费住房补贴这一块是拉锯最久的,最终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点。我们这时候还不知道学校也没说这笔钱在取出来的时候是要按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税的(可能三分之一都要再上缴国家),这给后来买房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知道安家费要扣税后有一点崩溃,但很快又从人事处得知只要入选四川省的海外人才项目就可以免除这部分税。这时候我才知道还有四川省项目,而学院学校从来就没有让我申报过,这个计划在十月份就截止申报了。后来知道学院负责的老师认为我们肯定稳稳的入选国家人才项目,这样下一年就自动会成为省级人才不用再费心申报。说实话我知道这个的时候特别生气,满脑子都是黑人问号脸。过了一年后我2019年申报通过了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但当我拿着这个去想要免税提取安家费的时候却又被告知,现在省人才不免税了。当时我正处于需要钱买房的时候,心态真是原地炸裂了,本来计划的刚刚够的买房钱,突然就这样多了一个不小的缺口。当然这些也是后话了。
这个和学院学校谈判拉锯的过程从十月面试以后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下旬,长到我的那两个学生都以为我是不是要跑路了来询问了我几次,长到我软饭吃了三个多月也甚感压力。最终我于2018年11月28日和学校签订了劳动合同办理了入职手续成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一名老师,职位是特聘研究员,可以自行组建独立的课题组。至此,我的求职经历算是告一段落。
回帖
发表于2020-12-01 09:53:36
celinezhou [离线]
棉棉
3.8中级站友
发帖数:1179 原创分:0
关注
<ASCIIArt>
2楼
天哪太不容易了。。。不过lz的应聘层次很高,可能是另外一个世界CFJay (CCME07|NU11|SCU18)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以前写的我的海归高校求职记,最近偶尔上未名,可能对有些同学有帮助吧,就整理了下发上来求版主打赏个原创分吧。希望大家不要转发,仅限于未名,谢谢!我大约是在博士四年级(2015年)之后开始准备建立自己的课题组的,因为那时我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了,凭借此成果已经有一定几率拿到人才项目并在一些学校找到职位。而且当时正是海外人才回国越来越多的时候,人才项目和教职的门槛每年呈肉眼可见的水涨船高,那时候的两三年前大约两三篇JACS就足以获得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并在第一梯队的大学里获得教职,而2015年前后则可能需要四五篇JACS或者自然子刊了,而之后正刊也越来越多。因此我那时认为我应该及早回国找教职开始自己的独立研究工作。2015年前后美国还没有开始丧心病狂的围堵中国,当时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尤其是青年项目搞得如火如荼,每年从海外吸纳几百名高端人才。国内的高校纷纷派出招聘团队到世界各地做宣讲。美国这边的知名高校分布点一个是西海岸旧金山湾区,一个是东海岸波士顿。这两个地方国内高校的招聘团队是必去的,而我所在的芝加哥则是第三个选择,经费充裕或者“求贤若渴”的高校偶尔也会到芝加哥宣讲。
--
FROM 223.67.185.*
今年青千只要上会了,好像全部给?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 发信人: milewang1 (茅台科技), 信区: NewExpress
: 标 题: [转载]我的海归高校求职记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7」
※ 修改:·xilakesky 于 Dec 2 10:31:55 2020 修改本文·[FROM: 202.120.235.*]
※ 来源:·最水木 客户端·[FROM: 202.120.235.*]
修改:xilakesky FROM 202.120.235.*
FROM 202.120.235.*
反正最后一批了,这个项目结束了
【 在 xilakesky (小竹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年青千只要上会了,好像全部给?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7」
: ※ 修改:·xilakesky 于 Dec 2 10:31:55 2020 修改本文·[FROM: 202.120.235.*]
: ...................
--
修改:xilakesky FROM 202.120.235.*
FROM 158.132.11.*
最后有没有通过第二轮?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前写的我的海归高校求职记,最近偶尔上未名,可能对有些同学有帮助吧,就整理了下发上来求版主打赏个原创分吧。希望大家不要转 ...
--
FROM 223.72.63.*
确定了么?
【 在 xilakesky (小竹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年青千只要上会了,好像全部给?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7」
: ※ 修改:·xilakesky 于 Dec 2 10:31:55 2020 修改本文·[FROM: 202.120.235.*]
: ...................
--
修改:xilakesky FROM 202.120.235.*
FROM 125.33.161.*
到底结论是啥?
【 在 DAG (笑著笑著就哭了) 的大作中提到: 】
: 反正最后一批了,这个项目结束了
--
FROM 125.33.161.*
求摘要
--
FROM 123.113.203.*
地青写论文把脑子写坏了。
结束了就结束了,还要什么结论
【 在 macrocisco (最青的蛙) 的大作中提到: 】
: 到底结论是啥?
--
FROM 158.132.11.*
我的意思是最后这批青千,只要上会就给通过么?
我有个师弟就是这批。是否戴帽子对他影响很大。
【 在 DAG (笑著笑著就哭了) 的大作中提到: 】
: 地青写论文把脑子写坏了。
: 结束了就结束了,还要什么结论
--
FROM 125.33.161.*
据说是最后这批只要函评过了就行
【 在 macrocisco (最青的蛙)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意思是最后这批青千,只要上会就给通过么?
: 我有个师弟就是这批。是否戴帽子对他影响很大。
--
FROM 124.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