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坐在回家的高铁上,总结一下2021年
高铁飞驰,向家的方向。
项目出差一个多月,终于可以回家。总结一下不平凡的2021年。
状况:双非一本重点大学,三线城市,劝退类工科传统专业,副高。今年整40岁。
收入:各项收入就不一一列出了。没有细算,今年家里没买大件,大体上除去开销家庭账户上增加了60多w。学校的绩效和精神文明奖还未发,也不知道能发多少。老婆是行政每年10w死工资。其余是我的收入,横向为主。
职业发展上:非常明确自己不适合水论文搞纵向项目,国家基金已经连续4年未申请,省基金连续2年未申请。
最近俩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一个技术的实际应用和落地。当年在理论研究时期,本人在该技术上发了篇一级学报,以及业内英文顶刊,在理论界没有激起一丝水花。
去年开始找到了应用场景,为军工领域做专门的落地样机。今年签了不到200w的横向合同做了一套,中间经历了各种磨难,我都咬牙坚持下来,终于到了交付阶段。前几天调试,用户反应不错。2022年陆续还会有几个项目,现在已经达成意向。今年这个项目一分钱没挣到,但是获得了该领域内独一无二的经验和历练,后面再做会少走很多弯路。明年这个技术大概可以签几百万的横向,等一年以后再来汇报吧。
这个年龄段已经对收入没啥太大渴望,签一个500w的合同时的兴奋程度,远远不及签下第一个2w的横向合同。在高校平台里没帽子不是领导,很难做大。但是内心里一直有着学了工科应用类专业就要为社会创造实打实的价值而不是去水论文的想法。
看到同事们得知自己的自然基金获批的一瞬间非常兴奋,也很羡慕他们。我签横向的时候却兴奋不起来。基金张榜公布与横向项目签订不同,横向前期有技术交流等工作做铺垫,一点点到签合同那一步就是自然发展水到渠成的过程,横向项目很少会瞬间得知自己中标的喜悦。
我觉得能进高校当老师都是智力过人且能吃苦耐劳的人,只不过各有所长,各自发挥所长。没必要都去挤某条独木桥,去争抢纳税人的钱国家经费,制造浩如烟海的科研论文,而是应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也没必要心气过高,觉得没有拿到帽子的青椒就是失败,失败和成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毕竟没有帽子的群体是绝大多数。
其它:今年依然帮大老板干事,依然给一家企业做技术咨询,另外前两年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小公司,都是part time,我占49%股份,搞得是我研究的另一项根本发不出论文的实用技术。今年公司合同额接近100万,但是投了很多厂房设备之类的固定资产,年底也分不了几个红。后续还是可以看好的。
健康方面:最重要的写在最后面。父母逐渐变老,身体也发出了些衰老的信号,关心和陪伴才能让他们安度晚年。前几天去医院路过急诊区,看到躺在病床上等待救治的病人,我觉得自己还能动,很好。其它的一切都是浮云。
附上去年的总结。
-------------2020-------------
跟风发今年的收入情况,北方省属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副高。
每月税后到手8100
课题组老大每月发税前2000
个人横向科研劳务费每月发税前26000
公积金每月1600
另有企业兼职技术指导每月税后3333,
年底的钱有,
企业年底分红个位数,
科研绩效奖励3w+,
学校精神文明奖等2w+
补几句话
今年也恰逢博士毕业十年,这些年只拿过国家5万元的纵向经费,曾经也非常期待努力的申请国家基金、省基金、各种重点研发计划。几轮申请不中,也了解了各种缘由。国家基金是自己水平不够、省基被一句评语点杀,各种重点研发计划都是做分母。
现在每年保持1-2篇SCI的科研产出,正常讲课带研究生。
我觉得能进高校里都是智力过人且能吃苦耐劳的,只不过各有所长,各自发挥所长。没必要都去挤某条独木桥,去争抢纳税人的钱国家经费,制造浩如烟海的科研论文,而是应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今天听了一位年近7旬老教授的基金讲座,他老人家一辈子自然基金不断,光面上项目就拿了5个,最终以主持8个各类自然基金项目结束了光辉的科研生涯,发表论文300余篇。这不是每个青椒都能复制的,而我总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职业生涯。
---------------2020-----------
--
修改:ysj8848 FROM 124.237.109.*
FROM 117.136.61.*
是的,机械,传统机械方向
【 在 thankful 的大作中提到: 】
: 厉害
: 劝退类是什么专业啊?机械类的?
:
--
FROM 124.237.99.*
现在纵向都可以发绩效,横向不能发绩效的单位不太多
【 在 sobelev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横向也基本不能发。羡慕。
--
FROM 183.199.70.*
加油!
在当前高校的土壤中确实不容易。
【 在 elcie 的大作中提到: 】
: 终于看到一个有类似想法的同行了。
: 我现在也在致力于研发落地。
: 但无奈要管孩子,没法经常出差与产业内交流。
: ...................
--
FROM 183.199.71.*
过奖了,本人也不是什么大佬。
可以互相探讨一下科研思路,比如目前我花很大精力在有应用价值并且可以复制推广的技术领域。目的是研发成功以后可以享受几年技术红利期。
相比纵向基金的科研项目,有点像俗话说的狗熊掰棒子,投入几年精力搞几篇论文之后啥用也没有了,再申请基金搞另一个项目。这种行为属实是浪费了有限的精力和生命,毕竟真正能出成果的时间也就十几二十年。
【 在 lengd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佬,求带
--
FROM 183.199.71.*
普通教授只靠国家基金和省基金的,要是不能开源只节流,今后局面不会太乐观。
国家基金以后竞争势必非常激烈,不能保证年年有,即便基金能接续上,年均二十万上下的经费确实拮据。
【 在 happycoolsad 的大作中提到: 】
: 已经很不错了,你是不知道现在多少没帽子的985211教授都只能靠着基金过日子。。。那叫一个拮据
--
FROM 39.144.84.*
你好,
确实绝大多数企业私人老板都是精明的商人思维。好多跑项目的老江湖说:钱难赚,S难吃。话糙理不糙,确实是这样。从企业的角度,他们所付出的咨询费的回报要大于咨询费成本,否则不划算。请我咨询的一般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人数20左右,基本没有专业专职的技术岗位人员。一个月打一两次电话,或者偶尔去一下现场即可。以上不是主要的。
重点说一下我和产业界结合的情况,不一定适用所有人,仅供各位参考。
虽然是机械转业,但是我已经深耕于一个行业十年,行业内大小项目,相关兄弟单位,友商企业,上下游企业,技术发展情况,信息渠道和人脉基本捋熟了,想搞个改革创新都能串联起来。
现在基本能做到:1,有行业技术问题的来源,一般是通过下沉到企业调研、发现产线或者要迭代产品的限制瓶颈。2,有上下游企业和供应商资源,愿意和我一起配套协同搞创新改革,并且有行业内单位愿意冒险让我尝试应用新技术,观察使用效果。3,有实打实给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很多企业有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想到找某个人来解决,和产业界深度融合,尽量达到这个效果。
【 在 zhangsheng10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就觉得是机械,我5年前从企业到末流二本也是副高,跑项目真艰难,陆续做了两个原行业内的横向,但企业都不是太开放合作的态度,头疼找不到出路。比较奇怪有企业能一直请你技术指导,时间上怎么约定的?感觉私人老板都太精明了。
--
FROM 39.144.84.*
谢谢鼓励!
教授开公司也是对科技和产业的融合促进,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
有机会可以交流一些心得。
【 在 cjhien 的大作中提到: 】
: 赞,中国最缺的是转化环节,能做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才是对国家贡献最大的。我个人也是希望走这个模式,也遇到了无数困难,不如楼主幸运,行业转化阻力很大,都是大国企不尊重知识产权,可能后面要被迫去开公司了。
:
--
FROM 39.144.84.*
指点谈不上,相互交流吧。
其实我也有点羡慕你们时常能拿到基金的老师。不知道您是什么专业,不敢随便给意见。
但我觉得有个大原则可以掌握,曾经有位院士说过:写论文是应该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生产线上。我觉得这是不唯论文的一条好的改革办法。
我理解有很多科学问题可以写论文,作为工科应用专业问题,其来源应该是真正的实际需求,有明确的第三方需求的根源问题,而不是大学老师自己关门冥想提出的问题。
再提升一步,如果大学里的教授能对这样的问题尝试找到解决的办法,初步在仿真或者实验层面解决,然后在中试,产业化层面解决该问题。这就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路,虽然坎坷布满荆棘,但是正途。
在 dolphinfly 的大作中提到: 】
: 咱俩年龄差不多,到了这个年龄在高校里基本知道自己的未来了
: 差别是我以论文为生的,但是国基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反而想做点踏踏实实的技术
: 但是因为所在的组就是理论见长,所以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开始
: ...................
--
FROM 183.199.71.*
您好,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只说我的见解,不一定对。
换作是我,认准自己的科研是不水论文不搞纵向,就在自己擅长的横向发力。非升即走的问题,应以积极心态面对。我会找一个档次低一点的高校,不搞飞升即走的地方继续我的追求。毕竟人生真正能干事的时间也就十几二十年,我不想把这宝贵的光阴换成若干个国家自然基金和百十篇SCI论文。
【 在 myangcn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好!
: 请教:
: 不水论文,不搞纵向项目,几年以后,非升即走,咋办?
: ...................
--
FROM 183.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