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WHU:未来五年教职工压缩千人,淘汰20-30%
刷论文这种,稍微上了点档次之后都不是事儿。
真正耗费精力的都是重大项目的统筹布局、利益交换、pk和验收;整合行业、国家甚至国际标准和规范;对接企业行业产业搞应用证明和产业化;挂各种X所X院X中心的牌子;跑政府搞地搞政策;搞高端国际论坛沙龙会议
这种事儿,即使是院士,也没办法指挥2,3个杰青搞下地,一定是要20个甚至更多的教授级别的血肉打工仔,带领50+徒子徒孙的博士博士后。
【 在 gees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研究生干活啊
: 还有博后,只要能控制一些期刊,就有人愿意来刷论文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XS Max」
--
FROM 171.113.243.*
“有编制的全是戴帽子人才 带领研究生和博后搞” 这种模式是玩不下去的。。
大军团作战,90%事情是没有办法产生KPI然后给评帽子的人去用的,最后戴帽子的是少数精英。
还有大量的活儿是需要没帽子,或者不冲帽子的人去干
【 在 gees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他说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成立 有编制的全是戴帽子人才 带领研究生和博后搞 这种模式是玩的下去的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XS Max」
--
修改:seven7up FROM 171.113.243.*
FROM 171.113.243.*
国外的大学只做基础科研,企业有足够的研发部门支撑其他的事情,更多的事交给市场和资本优胜劣汰。顶尖的教授+博后是可以支持这个定位的。
国内的学阀,特别到院士的层次,是在行政上有权力和责任的,这个和中国自上而下的体制,国家的管理方式有关。院士掌握的资源是可以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大量参与政府、行业、国企等项目管理、政策、规则和利益的分配。院士本身就是一个力量汇集的体现,本身就代表了强力院士自己+若干捆绑的强力战斗团体。如果学国外,一个院士+100个博后都支持不了这个定位。
【 在 casino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外的大组之所以PI能就靠自己运转一个组,是因为大组都有一堆博后,然后博后带phd
: 国内流行团队制,团队里的年轻人实际上就相当于国外大组里的博后,只不过是个长期博后(在差点的学校这个期限可以直到退休),工资还由学校发,自己不用管,这么爽的事谁不想有?但一旦等他们翅膀硬了就都会单飞了
: 所以师徒闹掰很常见,学生单干了再去留他们自己的学生,就这么一代一代的往下滚动
: ...................
--
FROM 171.11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