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尽量减少评价!要给人才充分信任、自由发挥
日前,薛其坤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他强调重大科研计划与战略科学家相互成就,高校应鼓励探索,强化基础研究,发挥以重大任务为攻关方向的多学科团队优势,应需而变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以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访谈中,他说:我们不应把评价变成一把庸俗的尺子;我希望尽量减少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减少“帽子”。
--
修改:mizhahu FROM 110.65.147.*
FROM 110.65.147.*
记者: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已于近期启动。在您看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如何通过分类特色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薛其坤:世界顶尖大学都有各自的特色优势,“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在基础厚实、特色凸显的赛道中勇攀高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高水平基础研究作支撑,“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发挥专长,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促进基础学科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科技大厦、高等教育大厦夯实根基。
南方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小而精、小而高、小而强的学科发展方针,不追求大而全。学校着力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数学学科、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其中数学入选了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今后,学校将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尤其是区域高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工科学科主攻点,集中精力打好攻坚战,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冲进全国甚至全球一流。
--
FROM 110.65.147.*
记者:在您看来,该如何更好地引导、支持部分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去探索长周期重大科学问题?
薛其坤:我多次说过,尽量少问优秀科学家“你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用”。因为好奇心而非功利心,往往更能指引优秀科学家实现“从0到1”的突破。实现“从0到1”的突破,是随后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更是最优秀的科学家之所以优秀的原因。但如何突破?绝大多数时候,这个最难的问题没有答案,而这就是最优秀的科学家要承担的独特使命和艰辛工作。这些突破有什么用,应由企业家或后来者,而非科学家本人回答。有些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虽然目前看似“无用”,但将来可能会有无穷大的应用前景。
南科大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学术自由,强化基础研究。今年1月,学校聚焦先进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新材料、创新智造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成立了5个校级实体科研机构。同时,学校正在探索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加强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引进培养,完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梯次型培育体系,并且强化稳定支持,建立有利于基础研究的项目培育机制,增设基础研究领域的培育基金。
--
FROM 110.65.147.*
记者:面对以基础研究为主攻点的科研目标,跨学科、跨学院的科研攻关组织,高校该如何应需而变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薛其坤: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基本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完成,可能需要5到10年甚至更久,还需要多个团队协同作战。急于求成的创新,质量往往不高。因此,高校针对联合攻坚重大项目的团队,不应采用短期评价方式,也不适合采用单独评价团队所在院系的传统方式。高校要努力引导科研人员、科研团队静下心来,逐步地按规律开展长周期研究。
我们不应把评价变成一把庸俗的尺子。科研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没有绝对的失败。如果仅按成果去评审项目、评价人才,就不是完全公正、科学的。我们不能完全按完成生产任务、产出产品的方式,去评价科研人员。很多科研成果无法用数字去量化,很多教师对科研的热爱也难以量化。
我希望尽量减少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减少“帽子”。“帽子”原本是对成绩、能力的认可,但如果是为了“帽子”去做科研、出成果,就有些本末倒置。我认为理想的评价方式是,不用每年评价教师,而是让他们通过工作交流会等方式,展示自己教学、科研的过程与状态。评价重点应是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程度,因为评价本身是为了激励大家热爱工作、积极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例如他常有原创成果、学生喜欢他的课,就不用以5年或10年为周期,定期去评价,甚至可以不用去评价。高校要给优秀人才充分的信任、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更有利于他们多出成果,尤其是出“十年磨一剑”的大成果。
当前,南科大正在进行大力度的评价改革,以创新能力和质量贡献为导向,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采用侧重点不同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构建基础及基础应用科学研究长周期评价机制。学校不以文章数量为关键指标,而是逐渐全面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该制度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主,侧重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参考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效果。在工程及临床医学研究等领域的考核评价,将突出成果支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效益,以及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效益。今后,自由探索型和国家需求导向型的科研项目分类评价机制将会逐步建立起来。同时,我们还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及攻关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机制,充分承认、公正对待所有参与人的实际贡献。
--
FROM 110.65.147.*
记者: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如何提升科教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薛其坤:新型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科教融合的质量水平。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建强教师队伍,通过引育并举,聚合一批科研水平高超的科学家和优秀的青年人才。同时,学校还要选优配强基础课教师队伍,要让科研创新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课教学,把自己对科学的酷爱、对知识的把握等,更加精准地传授给学生。
以南科大为例,学校教研序列现有657名教师,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达65%。学校实行导师制,几乎所有的院士都会担任本科生导师,学生可以选择一名专业导师,获得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全方位的指导。学校所有一流的科研平台对全体学生开放,导师们通过科研引领式的教学模式,指导本科生们早进实验室,参与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课题,把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
通过高水平的教师、平台等,学校紧紧地锚住更多喜欢科学的年轻人,引导他们长期留在高水平的科研攻关领域。同时,“双一流”主建学科和支撑学科还进一步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路径,一体化地设计培养方案,让更多学生通过推免等方式,进行有效的、长时间的科研训练。
--
FROM 110.65.147.*
说的没错
我要是校长、院士
我也这么说
嗯
【 在 mizhahu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前,薛其坤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他强调重大科研计划与战略科学家相互成就,高校应鼓励探索,强化基础研究,发挥以重大任务为攻关方向的多学科团队优势,应需而变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以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访谈中,他说:我们不应把评价变成一把庸俗的尺子;我希望尽量减少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减少“帽子”。
--
FROM 124.235.235.*
上车的说,后面别往上挤了
【 在 mizhahu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前,薛其坤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他强调重大科研计划与战略科学家相互成就, ...
--
FROM 117.82.228.*
挤不挤,每年都要新增那么多院士的吧……已上车的应该希望后面越挤越好?当然了,口头上不这么说。
【 在 bigcrow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尽量减少评价,减少“帽子”!要给人才充分信任、自由发挥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y 3 08:03:07 2022), 站内
:
:
: 上车的说,后面别往上挤了
: 【 在 mizhahu 的大作中提到: 】
: : 日前,薛其坤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他强调重大科研计划与战略科学家相互成就, ...
: --
:
:
: ※ 来源:·
https://exp.mysmth.net·[FROM: 117.82.228.*]
--
FROM 114.254.3.*
不如薛院士以身作则,把院士、杰青的帽子都推辞了,这样就减少2个“帽子”的数量了啊。
【 在 mizhahu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前,薛其坤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他强调重大科研计划与战略科学家相互成就,高校应鼓励探索,强化基础研究,发挥以重大任务为攻关方向的多学科团队优势,应需而变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以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访谈中,他说:我们不应把评价变成一把庸俗的尺子;我希望尽量减少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减少“帽子”。
--
FROM 210.34.32.*
还有啊,校长可以出台政策,支持南方科大的人才们,退出各类帽子的申请,比接收采访劝别人减少评价,实在多了。
【 在 mizhahu 的大作中提到: 】
: 日前,薛其坤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他强调重大科研计划与战略科学家相互成就,高校应鼓励探索,强化基础研究,发挥以重大任务为攻关方向的多学科团队优势,应需而变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以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访谈中,他说:我们不应把评价变成一把庸俗的尺子;我希望尽量减少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减少“帽子”。
--
FROM 210.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