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科研圈有问题的是人,不是制度
【 在 zukerG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美国待过多年,又回国多年。越发觉得不是制度问题,是人的问题。你对院士、权威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圈子的生态。
: 美国科研圈是:你算个XX,我做我自己的,我要是把一分钟浪费在跟你玩虚的算我输。
: 中国科研圈多数是:科研就是一碗饭。为了这碗饭,你让我吃屎我也给你表演几口。
: ...................
美国主要还是经费来源多样化,而且美国没有教育部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再按照三六九等去分配经费。
哈佛的EE不大行,奥本大学一样有牛人,虽然美国大学也有寡头,但寡得还没那么厉害。
再就是美国整体的大学老师收入也就是平均水平一般般,学校拿的钱肯定饿不死,但不至于大富大贵。咱们这边的帽子收入其实都超过了美国大学的平均水平。
美国人或者说西方科学世界还是启蒙比较早,大几百年下来之后,对科研体系的管理都有一套基本的认知,比较重视整体科研生态,大大小小的门类干什么的都有,而且科研类似于行会,每个学会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
西方科学世界政府并不承担科研成果评价的功能,而且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学术界自己,各个学会评自己的,而且评价都是提名制,而不是申报制。好处就是学会自己评,大家都是行内人,不大会闹笑话,坏处是这个圈子极其依赖圈子内人员的道德水准,如果烂了那就是烂了,当然烂了,大家的饭碗也就砸掉了。所以,基本还能有点底线。
我们国家就是因为时间太短,积累不够;建国到66年以前,国家也没有什么钱搞科技,能建个基本的工业体系就是万幸了,科技基本都是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的,需要维护国家安全,所以从国家层面一直有这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惯性,但集中力量办大事,主要在集中力量的方式,而不是徒有形式。美国的阿拉莫斯也一样是集中量办大事,但办完了人就各回各家,各自干各自的;咱们就是各自干各自的,然后名义上在一块集中力量办大事。
科研需要的是管理机构的扁平化,靠着从业人员的自律和志趣自然演化;国家如果想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采用集中抽调、集中资源、赋予参与人超额红利下的激励。为什么说公司在一些工程领域有优势,就是因为公司作为一个大的实体,可以为了一个目标集中资源,人员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灵活。像华为的极化码研究领域,就是短时间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做完了之后,可能参与人员有得又做别的去了,高校是做不到这个事情的。矩阵式的管理架构,学校是完全不具备的。
俺们也合作了不少企业,华为真的是标杆,华为其实就是一样保准的美式管理流程的企业;但这种美式管理流程是移植不到学校里的。华为也是中国人,也有大企业病,也勾心斗角,但管理体制保证了他的发展。华为的FELLOW需要给所在部门贡献70亿美元的销售额才能坪上,5年需要一考核,考核不过就不是了。华为北研所的所长叫所长,但其实他要带个小组,也要做研究。我觉得这都是体制保证的。
--
FROM 223.72.68.*
【 在 wilth 的大作中提到: 】
: 赞。
: 但是他们难道不需要写指南?写指南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夹带私活?写指南这些人是怎么找出来的?
感觉指南都是行内人写的吧,而且指南的撰写过程估计也比较透明,你写一些云里雾里的,估计下次就不让你写了。
像那些美国国家重大需求的指南,例如国防方面的,就是管这个事的参谋一个人说了算。
我大概10年前的时候,看过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关于陆军单兵地面卫星终端的技术研发招标,类似于咱们这边的型号研制项目吧,经费额度是3600万美元,对申请书的要求是14页A4纸。后来我还查到了,最后是Inmarsat中标。
原因我觉得是这样的,对项目本身的评判并不需要很大的一个专家组,而是需要高度的专业化,这样才能降低流程所需的冗余。咱们这边默认是1万块钱1张纸的申请书,你算算这种千万体量的项目申请书要写多少张纸。
我们这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把技术给外行人讲清楚上面,而不是让内行人更好的工作,整个系统的沟通成本和效能非常低下。正是因为这种低下,才催生了各种裙带关系,因为裙带关系会降低沟通和管理成本,听上去很诡异,但分析上却又非常合理。
--
FROM 223.72.68.*
【 在 windferry 的大作中提到: 】
: 任总说过,对待企业不能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要学习其他人的优点长处。
: ...................
任总既不懂技术也不懂管理,但任总懂战略。
任总是咱们国家企业家里面的异类,他几乎完全规避了在中华文化圈内所有企业家会犯的毛病,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为我们国家的高端科技企业树立了一个成功而且完全可模仿的范式。
其实如果任总能当科技部部长,就挺好的。。
--
FROM 223.72.68.*
【 在 wilth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就在这里,我们也有时跟踪国外的这些项目,比如darpa,nasa这样的大型机构,感觉他写的也很细了,比如有个项目,也是写分多少阶段,多少钱,每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目的,准备找几家来做。感觉和国内差不多。所以我很好奇,他写这些如果不事先勾兑过,这些东西能不能做出来他心里怎么有数?如果勾兑过和国内又有什么区别?
勾兑肯定是要事先勾兑的,每个国家都一样,干活的就是那么几家。
他们应该还是管理者,例如DARPA和NASA高度专业化,管理者本身就是学者,学者和管理者可以身份自由切换,保证了高度的专业性。
像DARPA那些参谋们,可能30年就管一个领域,里面的技术都非常清楚,你也哄不了他;他大概看看各家现在真实的研究水平,就知道后面5年能干点啥了,提个指标,你们各自奔着去就完了。
我以前看F117开发历程的时候就非常明显,隐身立项的时候,大概美军最高水平是RCS1平方米,DARPA的设想是再低1个数量级,洛克希德压根一开始就不在开始入围的4家里面,但他也知道了这个指标。臭鼬的主管当时是班.里奇,他知道了这个事,就开会问自己的开发人员能不能干,开发主管好像叫奥布莱恩,说我看过个俄国人的论文好像能解决这个问题,先写个仿真程序试试,就是这么弄起来的。一开始,DARPA也不给钱,臭鼬从公司董事会要了一笔钱,自带干粮搞这个研究,一下子指标压了2个数量级。但DARPA那些老油条们也稳得很,也没有把隐身这事全压在洛克希德一家身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在基础原理和技术方面,要求洛克希德做了一定的共享,诺斯罗普后来也迎头赶上,弄出了B2。
咱们老祖宗有句老话,心术不正,则眸子眊也。心理的想法歪了,眼睛就瞎了。
体制能保证在位的人不歪心思,这体制就是成功的。
--
FROM 223.72.68.*
【 在 leafye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们每个Program Manager手下都有好几个人专门搜集意见和文献。如果这些算勾兑的话,确实有。而且他们还有一些内在的不通过竞争的方式批钱的一个机制。但是奇特的是,即使这个过程,你也需要用你的专业能力去打动program manager。因为PM也需要给他们的领导交差,他们把这个项目给了不称职的人,他们就拿不到数据向领导汇报。那么他就可能没有办法启动下一个项目。
:
同意,专业性是第一位的。
--
FROM 223.72.68.*
【 在 wilth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得好。我也跟过darpa和nasa,以前读博士的时候也参与过指南,感觉国内写指南的也是很专业,管理也都是相关专业,也都是行业精英。问题主要是1评审制度,国内评审请专家什么的,很多都被提前打听到了;2指南带偏向性,很多指南中故意夹带私活提高门槛。
: 按照你说的是我觉得区别是1管理人员要稳定;2要容忍失败3多选几家要有竞争机制
: 还有什么措施?
我觉得管理人员要稳定,而且要高度专业化。专家库其实就是个很不靠谱的事情,专家库的标签还都是自己填写的,根本就保证不了专业化。
我觉得专业化评委的遴选是良性科研评审的第一步,但这个也最难。
还有就是专业化之下众生平等,院士也没有特权,不过这个我觉得还是免了,现在也做不到。
--
FROM 223.72.68.*
【 在 leaf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面有人说了,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是关键了,唯项目论。
: 其实DARPA的评审从程序上没有那么的公开公正,基本就是PM说了算。所谓的专家评审都是走过场,给PM背书而已。讨论会之前PM已经有了结论给哪几家。
: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往往最后能够拿到项目的也都是大组。DARPA的项目很少是一个普通实验室能做出来的。
: ...................
感觉大组其实也没什么问题,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大组其实也是为技术本身服务的,咱这边的大组好像就比较呵呵了。
--
FROM 223.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