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一个还没看到人提到的关键点
就是有足够能力进行恰当同行评判的人不够。
这就导致上层也为难,找不出足够能够互相不鸟且可信任其水准的科研人员。
这也是常常以国外评价为重点的原因。
美欧就是池子足够大,不但别想一手遮天,还有足够的高水平同行掣肘。
同时,国内确实也应该学学美帝当年的胡椒面政策,
不要把资源过度倾斜到top2,
想想当年Caltech, MIT, Berkeley怎么崛起的。
--
FROM 125.33.205.*
我说的是有足够能力进行同行科研水平评判的人员数目。
各位扪心自问一下,
有没有能力客观的、不受任何影响的对领域内的同行们的工作给出恰当的评价?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还不够啊,人事太多了。
: 500万科研人员,这样一只大军,比解放军都多。
: 所以院士是领军人物,是折冲校尉。
: ...................
--
FROM 125.33.205.*
你这逻辑一团乱麻,还是你根本没看明白我的意思?
例如我就问你,你对你们专业各个同行的工作能够迅速了解,
说出其好在何处,不好在何处吗?
做不到这一点,你怎么能够说谁行,谁不行?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少了以后就够了,人为什么不够,是因为人太多。
: 你扪心自问一下,你能评几个人?
:
--
FROM 125.33.205.*
问题在于真正水平高的年轻人虽然这几年数量提高很快,
但还是远不够。
等90后开始成为中坚时,希望情况会好些吧。
【 在 pkucannot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国内就是一方面水平差的老人很多(比如清华50岁的老教师),掌握话语权,并且各种评审都要求有老资历的,另一方面对有水平的年轻人各种不信任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3」
--
FROM 125.33.205.*
你没看懂。我是说有足够水平的人太少。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看懂了,你是觉得人少,我是觉得人多。
:
--
FROM 125.33.205.*
我说的是有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人太少。
【 在 kkkk3 的大作中提到: 】
: 打个比方说吧,你要造一辆车,给你的人才里,十个里面九个是造车身的,就一个是造发动机的,做的还不好,你能说你全选造车身的吗
:
--
FROM 125.33.205.*
咱们的观点不冲突。
所以短期内问题其实无解。
上层也没办法。
只能是尽快迭代,加速培养新的水平够高的人。
【 在 kkkk3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说的是,评价不是关键,因为你哪怕有九个最优秀的造车身的,你还是需要一个造发动机的,哪怕他比较糟糕
:
--
FROM 125.33.205.*
但是让青椒们来把握、来评价同行成果恐怕更不靠谱。
还是那句话:
扪心自问,各位对自己的学科领域有足够的宏观把握吗?
有自信做出比较可靠的指导吗?
对于同行们的工作能做出客观、可靠的评判吗?
【 在 helgoland 的大作中提到: 】
: 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回归本质
: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院士不能有权力,不能掌控资源
: 教授治校,人的各种贪婪、自私的本性暴露了,一个字不靠谱
: ...................
--
FROM 125.33.205.*
斗争的结果会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例如美帝的凝聚态领域,
各路大佬互怼是常态,
最主要的是他们不是无知的瞎怼,而是在了解彼此工作,
对本学科有足够把握的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怼。
【 在 exeunt 的大作中提到: 】
: 同意 但互相不鸟很难生存的
: 拿不到经费 很多人就改变了
:
--
FROM 125.33.205.*
对,就是学术鉴赏力!
学术鉴赏力其实是很难的。
【 在 alwaysw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主要是同行的学术鉴赏力不够。
: 特别是大同行的知识面不够宽,只会数数和比影响因子。
:
--
FROM 125.3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