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有多少人认真给基金委提意见啊?
别的先不说,首先反对楼主的第4条。现在的资助面已经非常广了,资助率也在合理区间内,用降低资助强度的方式提高资助率只会导致资助效果变差!
NSFC青年一年2万多项/年,比面上还多近2千项,这就已经非常离谱了。NSFC资助项目数近5万项/年,是美国NSF资助项目数的4倍多,这已经非常可以了,即使按照人口比例我们的资助项目数量也不比美国差。
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NSFC的申请数量高达30万项/年,是NSF申请数量的7倍多?要知道近几年我国博士毕业生约6万人/年,只比美国多5千人左右而已啊,为何申请量如此爆炸?下面那篇论文分析了申请量增长的原因,我从中摘出来了一段。
所以我的观点是,问题根本就不在基金委这边,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国高校没有建立起分类评价体系,把所有的人都捆绑在国家级项目上了,导致所有层次的教师都被迫去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金委只是个基础研究资助机构,背着这个黑锅天天挨骂可真是太冤了!
[1] 贾雷坡,张丽萍,王长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000—2019年发展情况分析——对加强依托单位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学基金,2021,35(04):581-588.doi:10.16262/j.cnki.1000-8217.2021.04.009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连年下降与部分依托单位片面追求提高项目申请数量,而忽视了对项目申请质量的把关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一部分依托单位通过下指标、发奖励、惩罚性激励等方式盲目提高申请量,甚至一些非科研岗的人员也不得不写申请书,既耽误工作时间,又浪费管理资源和专家资源;还有一部分依托单位将基金项目与科研人员晋升、工资、奖金等简单挂钩。这种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是导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 在 gegegeg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出所料,基金委又一次给每个申请人发了问卷调查,不知基金委会不会看大家给的意见和建议啊?
: 不过我带着疑问的心情还是写了一些意见,意见如下。
: 1,建议量化研究成果(所有文章专利)。量化标准为可参考**大学科研分算分方法,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算一篇,第一作者非第一单位0.5篇,第一通讯作者算1篇,非第一通讯作者0.2篇。第一单位的各作者的贡献由主导者分配全部的1。建议分数为影响因子*篇数。
: ...................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本来就应该建立分类评价体系,设置多种类型的岗位,所有教师用同一套标准考核就是懒政。
【 在 LeoCH 的大作中提到: 】
: 美国大部分州立大学大部分人没有经费也是教书匠,连学生都没有。少数能给系里带来经费的是要供起来的。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青年基金也是为了扶持青年人发展,出发点是好的。问题就在于各个高校非要用基金作为考核标准,根本不考虑自身的现实情况,把基金当作不花钱的彩票一样逼着所有老师都去抽奖,甚至出现了有些单位申请100多项资助率是0的现象,这简直就是在浪费基金委和各位评审专家的时间。
【 在 sasunono 的大作中提到: 】
: Re,青年基金就很扯,没几个钱还耗费很多精力,这个阶段就该以出成果为第一,有成果,独立,然后再想着去拿基金
: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横向经费也是科研经费啊,也能用于科学研究啊,干嘛非要要求基金委的覆盖面够大?这要求本来就是不合理的。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10万以下的是不能用来评职称的。如果真要打破用基金作为考核标准的规则。搞一堆10万以下的基金是有效手段。真想搞科研的可以作为基本费用。评职称的去申请大额项目。
: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科研经费的来源有那么多,有一堆横向可以申请,干嘛非要揪着基金委不放?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是因为,面上青年可以作为考核标准。现在需要的是不作为考核标准的项目。10万以下的小额项目可能是最合适的了。
: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现在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名额增长那么多,就是国家希望通过名额控制的方式将大部分研究生投入到产学研上,这些学生毕业又不需要论文,正好做横向项目,这种直接解决企业问题的研究生社会上还是很需要的。
至于你说每年增加很多研究人员,大概率是因为研究课题是自娱自乐的那种,在我们工科领域这个问题特别显著,做偏应用课题的学生院所抢着要,而做自娱自乐课题的学生则很难找工作,最后被迫成为“研究人员”继续在这个圈子。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实际上的投资额度是不够的
: 简单来说,每年增加很多研究人员,很多研究生,社会不需要这么多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扩招缓解就业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把这些工程硕博当成学术硕博来培养?这么干肯定是要抢学术资源的啊,国家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干学术,那当然也就不会给学术资源了,导师们非要给这些人分学术资源那只能自己受着。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社会从来不要那么多“研究人员”,现在扩招就是减缓就业。
: 所以才拿不到钱。
--
FROM 111.40.58.*
学生干个横向的劳务费直接就能把学费、生活费、住宿费都覆盖了。国家的本意是让企业来承担这些输送到企业的人才的培养成本,而这些老师们竟然想用基金养着这些工程硕博发论文,那我还是只能说决定这么干的老师只能自己受着。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郭嘉连宿舍没给,比如贵t
: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不带学生最省事,可惜你是大学老师,带学生是你的工作任务。国家也给出了工程类学生培养指导意见,当然也给了指导教师选择空间,确实可以让学生干别的。这就好比,自己出去挣钱当然比向家长要钱难,如果是上学的学生那家长给钱合情合理,但是不是学生却啃老又嫌弃父母给的太少不太合适吧?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你有点常识,就知道企业可不像学校这么听话,
: 你这话说得好像企业就是个提款机,但凡有点常识都知道横向比纵向难做。
--
修改:superuirui FROM 111.40.58.*
FROM 111.40.58.*
问题在考核升职,不在基金委,不要把升职考核绑架在基金委身上,这不是人家该考虑的事情。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这就是最搞笑的地方。集中力量搞大事是工程和应用科学的事。为啥自然基金一搞基础科学的基金要集中力量呢?本来就是啥胡椒面的领域啊?有横向经费的领域还在意自然基金吗?在意的原因不就是因为要考核升职?所以撒胡椒面不就解决了?是在看不出来扩大覆盖面有啥问题。
:
--
FROM 111.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