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应该明确一下:百夫长才是精英,十夫长不是
先看这个数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述2022年度的评审结果通告称,经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议审批,资助面上项目20472项、重点项目761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7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226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30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2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521项和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09项(包括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49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60项)。
以青年项目计算,精英受资助者与一般受资助者的比例是630/22262=2.8%;
以面上级别项目计算,精英受资助者与一般受资助者的比例是(761+415)/20472=5.7%,假如把重大算上只会更高。
地区和国际合作就不算了。
青年还好,以面上计划资助对象来说,精英的比例实际上已经达到了17-18人中就有一个,所以很明显,中年精英更接近十夫长而不是百夫长。这个比例大体相当于每个系有两个学术带头人,理论上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实际上每个精英能带动课题组内三四个人,精英团队和普通团队倒是恰好形成了二八效应。
我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精英,可能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平均素质太高,实在是不忍舍弃。2022年杰青项目的资助比例9%,重点项目是17.5%,面上是17.6%。那些抱怨面上难申的,我觉得可以转换思路,去申请重点项目,那个说不定还容易点呢。
--
FROM 117.89.194.*
对 班长不是军官 排长才算
--
FROM 111.31.102.*
2022年杰青项目的资助比例9%,重点项目是17.5%,面上是17.6%。
绝大部分人都会去报一报青年-面上,而人才/重点/重大则不然,所以不能只看比例。
其实,很多人在申报时压根就不会去报 杰/优青、重点,本子都没写/提交,所以这个比例意义不大。
据我所知,重点能上会答辩的,基本上都是杰青/CJ等等。
【 在 dust25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看这个数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述2022年度的评审结果通告称,经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议审批,资助面上项目20472项、重点项目761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7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226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30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2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521项和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09项(包括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49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60项)。
: 以青年项目计算,精英受资助者与一般受资助者的比例是630/22262=2.8%;
: ...................
--
FROM 106.39.42.*
啥意思
--
FROM 110.6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