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是环境领域的吧。靠一般的基金项目采样分析形成论文成本还是很高的。有的数据未必敢发表(如果敏感的话),那又要交账,只能变换着花样做点不痛不痒的分析混论文。
他未必不清楚,只是不敢说其他:国家耗资做了那么多监测,这么宝贵的数据为什么不能降低使用分享的门槛呢?说到底就是有些圈子不希望一般老师参与进去,自己把握数据自己玩。
对于环境污染领域,谁握有监测数据谁就占据了主动地位。而现在所谓好期刊动则全球、稍次也得全国,谁有这些数据呢?不难想象。这大概也是这个领域的“道道”罢了。
【 在 Hog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 | 彭渤(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 今年以来,给Elsevier旗下的期刊(均为所谓Top期刊,计5个专业期刊)审稿10多篇,加上拒审的几篇文章,平均每月接到2篇论文审稿邀请。审稿的文章中大多为国内作者的投稿论文。
: 以前谈过论文的作用,今天觉得:论文还是科研现状或者一些科研问题的反映。在此作初浅分析。
: ...................
--
FROM 111.199.186.*